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長劉志文表示,工研院已推動多項智慧電網關鍵技術並落地應用,其中「虛擬電廠(VPP)技術驗證平台」整合儲能、再生能源與節能資源,已在商場與校園導入並參與台電輔助服務市場,讓用電戶從單一消費者轉變為供電韌性的參與者。此外,工研院亦與日本大廠合作百萬瓦級功率轉換系統(PCS),提升綠電併網穩定性。劉志文強調,將持續攜手產業推動智慧電網創新,強化國家能源供應韌性。
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理事長劉文雄指出,面對AI成長與淨零轉型,電力規劃需導入「整合資源規劃」(IRP),從供給與需求兩端共同調度,以提升韌性與彈性。他以2022年美國加州為例,當地面臨停電危機時,在政府號召下,民眾一小時內省下100萬瓩、成功避過限電,顯示全民節能參與同樣至關重要。他期望藉由研討會促成更多合作投入,打造穩定且具任性的電力環境。
台電副總經理陳銘樹表示,台電正推動總經費5,645億元的「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以「分散、強固、防衛」為主軸,建構區域韌性與全國融通雙層架構,並搭配儲能就近供電,以提升抗災復原能力。在智慧電網部分,包括電力交易平台、儲能系統與智慧電表等建設均持續推進,現已完成近400萬具智慧電表安裝。他期待與產業共同加速電網升級,迎接AI時代能源挑戰。
本次研討會邀集台電、台達電、加雲聯網及工研院專家分享智慧電網韌性強化焦點。台電專業總工程師黃銘宏指出,台電在多次颱風搶修中累積經驗,持續提升資源整合與配電網韌性,並推動配電系統邁向全面自動化,建立智慧化管理平台,以因應再生能源併網及極端氣候挑戰。
台達電子處長柯佾寬說明,電力轉換器已從傳統電流源、電壓源進化至虛擬同步機技術,具備虛擬慣量、虛擬阻尼等功能,結合儲能與綠電可實現穩定輸出。他並展示即時虛擬慣量量測與可視化成果,以及線上阻抗估測與混合式微電網群發展,有助強化供電韌性與電網穩定。
加雲聯網創新資安長劉俊瑋強調,智慧電網已進入「通訊與資安並重」的新階段,正依IEC 61850與IEC 62443標準打造高可靠與深度防禦架構,協助台電邁向更智慧、更永續的次世代電力自動化環境。
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組長邱碧貞則表示,在災害情境中,通訊不中斷是維持電力調度的關鍵。工研院正以低軌衛星、5G專網、臨時小基站構建多層備援網路,結合無人機與車載基地台,提升緊急通訊恢復速度,並預計導入AI與6G技術強化國家防災韌性。
面對全球淨零浪潮及再生能源快速滲透,工研院已將智慧電網、儲能等列入「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核心領域,並積極推動相關人才培育與技術商轉。劉志文強調,AI時代的電力挑戰將成為創新與產業機會,智慧電網韌性是台灣持續擴大競爭力的關鍵。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