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首先說明:影響匯率因素眾多,匯價是外匯市場供需的結果,不是單一商品價格可衡量;金融自由化後,跨境資本流動才是真正推動新台幣升貶的關鍵因素。
央行指出,《經濟學人》過去已坦承大麥克指數有缺陷。該雜誌在2003年即承認指數並不適合用來評估匯率是否高估或低估,2006年也公開表示大麥克指數多年間已遭各界濫用。央行強調,若改以其他單一商品衡量,得出的結論可能完全不同。
央行舉例,野村控股2016年以 iPhone 售價推算「iPhone 指數」,顯示在比較的23種通貨中,美元才是遭低估最嚴重者,結果與大麥克指數截然不同。若以最新 iPhone 售價換算,新台幣對美元匯率甚至「高估」17.1%,與大麥克指數推算的「低估55%」完全相反。
央行進一步說明,目前外匯市場供需主要來自金融交易,與商品貿易並非同一層次。以台灣為例,2024年外資與本國資金進出規模是商品貿易金額的19.3倍,購買力平價(PPP)等一籃子商品指標已無法反映均衡匯率,更不可能以單一商品推論匯價是否高估或低估。
央行再強調,由於大麥克指數本身不適合作為匯率合理價位的依據,因此該報導所稱「新台幣被低估導致台灣經濟金融出現負面效應」的論點並不成立。過去外界也曾提出類似說法,央行均已在多份新聞稿及記者會資料中一一說明。
央行表示,雖然今年以來台灣對美國商品貿易順差擴大,但在本行與美國財政部多次就總體經濟與匯率議題溝通時,對方從未要求新台幣升值,說明外界揣測並無根據。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雙11電商買氣噴發!3C業績飆1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