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I Cloud表示,亞洲AI需求正暴衝,無論企業導入AI、政府推動在地算力平台,都讓「本地可控」的高密度運算能力成為關鍵競爭力。此次在桃園打造的AI工廠將採用輝達最新Blackwell GB300系列晶片,部署超過96座高密度機架,共7,000顆GPU,推演能力逼近每秒200萬Token,運算規模達1GW級別。公司強調,這將不是一般的資料中心,而是能夠「持續生產智慧」的AI基地。

執行長葉威延指出,台灣具備半導體、系統工程與製造業優勢,「AI工廠」本質上更像一座產線,目標是讓模型能在地「訓練、微調、部署、推論」於同一條生產鏈完成。為因應龐大的建置需求,GMI Cloud正向多家台灣銀行籌措4億美元貸款,並預計再募資2億美元,以支應後續擴張。

GMI Cloud成立於2021年,原本提供比特幣算力節點,2023年正式轉型為AI雲端基建公司,強調「GPU即服務」,提供GPU租賃、叢集引擎到推論引擎的一站式能力。此次行動也獲得科技產業高度關注,多家半導體、電信與金融代表皆出席媒體會議,包括NVIDIA、趨勢科技、WiAdvance、中信銀行及台灣大哥大等,共同討論AI工廠對國內產業鏈的意義。

NVIDIA指出,全球產業都在進入「AI生產化」時代,企業不再思考要不要導入AI,而是「導入的速度」。GMI Cloud在台布局有望成為區域基礎建設的核心,協助台灣企業在本地完成高敏感性、高即時性的AI流程,降低跨境運算風險。

業界指出,台灣製造、能源、電信與金融等領域都面臨AI大規模導入的壓力,包括預測性維護、數位雙生、網路安全模擬、工業視覺與AIoT部署等,都需要高頻率、低延遲的本機運算。隨著AI工廠啟用,未來國內企業將能縮短AI導入週期,加速模型在地微調與部署,並提升資料主權。

GMI Cloud的桃園AI工廠將於2026年3月正式上線。屆時政府與多家企業也將同步啟動第一波試點,包括能源最佳化、網路安全模擬、工業AI視覺與電信網管推論等實際負載,將成為台灣AI基礎建設邁向「生產級」的重要里程碑。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快檢查!LINE示警:少了這一步帳號恐救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