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首先揭露家族企業的三大警訊。其一,台股家族企業市值占比從 2012 年的 64% 下滑至 2025 年的 32%,幾乎腰斬,反映家族企業相對競爭力顯著弱化。其二,家族企業整體成長速度僅為市場平均的二分之一,逐步被新興產業與非家族企業拉開差距。其三,在 TSR(股東總報酬)分析中,共 522 家、占 43% 的家族企業在股價表現與股利回饋兩項皆落後市場,顯示治理升級的迫切性。

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博士強調,這不是產業問題,而是領導問題,選對領導人,企業能否穿越下一個十年就會完全不同。蔡鴻青指出,在經歷 2023 年被稱為家族企業「死亡交叉年」後,台灣家族企業現正面臨三大治理壓力:股權分散、去家族化與下一棒未定。他表示,外部環境如全球供應鏈重組、AI 技術加速、地緣政治升溫,都正在改變企業競爭規則,而家族企業若仍沿用過往模式,將更快被市場邊緣化。

報告強調,接班不是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多元路徑,是一項跨越所有權、決策權與經營權的整體治理工程。研究提出三種接班角色路徑:「做自己」,代表在外創業或經營家族辦公室,建立新事業與治理視野;「加入董事會」,進入決策核心參與治理;「進入公司」,代表上陣領導、承擔營運責任。這三種路徑反映下一代人才多元化,不必被迫走傳統單一路線,而是依能力與興趣互補。蔡鴻青提醒:「接班沒有標準答案,但家族必須形成明確共識。」

今年報告特別強調「錯過治理的十字路口,代價極高」。實證顯示,由適任領導人帶領、積極推動治理升級的家族企業,其十年市值可達同業的五倍,淨利差距更高達九倍;反之,若維持現狀、延誤決策,企業往往在五到十年內逐漸喪失成長動能。蔡鴻青強調,接班是找解方的過程,老闆不要只坐著聽,要起而行。上一代、下一代與專業經理人必須如「三人探戈」,共同打造現代化治理架構,以因應外部環境變局。

在治理工程日益複雜的背景下,家族企業需要依賴更多跨領域專業。然而,市場上家族服務專家的品質差異巨大,資訊不透明。為提升專業標準、協助家族找到真正能解決問題的顧問,台灣董事學會推出亞洲第一個家族專家榜——「家族影響力百大」(Impact 100),目前已進入第三屆,建構涵蓋財稅、法律、治理、傳承諮詢等領域的「家族企業專家生態圈」。其目的在提升透明度與服務品質,讓家族在面對接班、股權安排、董事會治理或資產規劃時,能找到最合適的專業支持。

總結來說,報告指出台灣家族企業正站在關鍵轉折點:外部的地緣政治、技術變革與供應鏈重組,內部的股權、治理與接班挑戰同時壓境。唯有真正啟動治理工程、搭建跨世代共治機制,並用對專家、用對領導人,家族企業才能在下一個十年重新掌握成長機會。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供應鏈中斷仍是痛點!玉山安永科技論壇聚焦3大變局 AI重塑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