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永所長傅文芳指出,全球地緣政治緊張、ESG 規範上路、歐盟供應鏈法案與碳關稅加速實施,使供應鏈成為企業串接營運穩定與國際信任的重要樞紐。她強調,企業必須從地緣政治、法規政策、數位治理與科技應用四面向提升敏捷度,並在供應商、製造、運輸與 IT 系統間建立整合治理策略,以強化預警與風險控管能力。
安永稅務服務部執業會計師吳雅君表示,美國總統川普推動的新對等關稅自 8 月 7 日起生效,雖仍有部分國家在談判,但企業已明顯感受到壓力。她指出,企業可從三方向提升抗風險能力:一是利用 AI 優化關務與貿易 ERP 系統;二是以跨國併購或設廠分散風險;三是靈活運用關務減免與相關措施。
吳雅君建議,若要降低美國進口關稅,可利用「首次銷售原則」(First Sale Rule)降低課稅基礎;同時向美國海關申請「原產地證明」(CO),調整產品實質轉型地至稅率較低地區。企業規劃赴美投資時,也需深入評估地點、架構與營運可行性,以建立可長期運作的佈局。
安永諮詢服務執行副總陳志明指出,地緣政治、技術快速變動與駭客攻擊,使供應鏈資安成為韌性治理的核心。全球規範正逐步朝「關鍵資訊基礎設施保護(CIIP)」與「經濟安全」方向演進,而臺灣也在推動零信任架構與供應鏈資安強化措施。
陳志明提醒企業應盤點第三方風險、建構供應鏈資安管理框架並落實控管措施,透過自動化與可視化平台掌握供應鏈風險全況,才能在變動環境中保持即時反應能力。
安永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黃昶勳指出,AI 帶動需求暴增、能源轉型與地緣政治風險,使供應鏈不確定性攀升。安永調查顯示,78% CEO 認為供應鏈中斷將是未來三年最大挑戰。
黃昶勳表示,供應鏈表現取決於企業的計畫能力——包括原料供應、產能配置、庫存管理與交期平衡,唯有打破資訊孤島並善用 AI 工具,才能打造自主化供應鏈計畫能力,讓企業在動盪環境中「Plan Better, Compete Smarter」。
Kinaxis 亞太、日本與印度區專業服務副總裁蕭君強表示,供應鏈中斷已成常態化挑戰,但企業可透過端到端協調掌握風險。他指出,數據可見性、智能決策、自動化與智慧助理是供應鏈協作的核心技術,而 AI 在供應鏈中的應用已從 AI Chat、Agentic AI、AI Fusion 到異常管理等多元型態,能協助企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並加快決策速度。
蕭君強強調,隨著 AI 成熟,供應鏈管理正從「被動反應」轉向「前瞻預警」,企業若能整合資料與技術,即可大幅提升營運韌性,在全球競爭中保有優勢。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