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辛格指出,全球半導體規模將在本世代突破一兆美元,是所有科技、產業與經濟的基礎,因此未來的關鍵不是誰要被懲罰,而是產業是否能確保供應鏈的多點布局與長期韌性。他表示,台積電赴美設廠正是全球產能在不同地區「同步擴張」的例子,未來先進製程與研發在美國增加,對台灣並非壓縮,而是整體供應網絡更健康的現象。
針對AI投資是否過熱,季辛格則從能源角度解讀。他指出,全球能源供應每年成長約 3%~4%,AI推動下也難突破 5%,但 AI 資料中心需求遠高於能源擴建速度,而核能、再生能源與燃氣渦輪機的建置動輒需7到8年才能到位,在電力沒到位前,不會有人花數十億美元買晶片。他認為能源供應本身已形成天然的「反泡沫機制」,使 AI 產業不會如2000年網路泡沫般脫離商業現實。
Playground 共同創辦人 Peter Barrett 也補充,AI 的確存在資本投入效率不佳,但其長期價值遠高於短期噪音,AI 同時最被低估、也最被炒作,但真正決定成敗的是實用性。他形容 AI 正處於DOS 時代,未來模型架構與運算方式將出現巨大轉折。
談到台灣產業,季辛格表示台灣是全球最佳的硬體實現基地,但若希望在全球創新鏈扮演更具影響力的角色,必須補強軟體與系統架構實力。他也直言,台灣不以軟體創新著稱,這是要補的功課。但他也指出,台灣當下最大挑戰甚至不是技術,而是能源韌性不足,若無法提升供電穩定性,整個半導體產業將面臨不確定性。
此次 Playground 攜七家新創訪台,涵蓋 AI 計算效率、電力轉換、資料中心供電與下一代EUV光源等技術。季辛格表示,台灣半導體用電占全台約一成,其中一半來自光刻,若要推動 2 奈米以下製程,光源效率與能源效能是關鍵。
在合作方面,他透露鴻海是 Playground 成立初期的重要投資者,也是長期合作夥伴,新創公司在機器人、產品設計與生產上與鴻海密切合作,未來也將持續深化在台布局,如果有更多夥伴能像鴻海一樣,我們會非常幸運。
至於是否可能重返執行長職位?季辛格笑稱:「我做過51次財報電話會議,不會再有第52次。」他坦言,從「掌控方向盤」轉為教練與夥伴需要調整,但能跨生醫、量子、AI、機器人等多領域協助新創,是他職涯「最令人興奮、也最具產出」的階段。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