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又文表示,目前 CoWoS 只是先進封裝發展的基礎,接下來主戰場在於 Beyond CoWoS 的立體 3D IC 堆疊,包括 2.5D、3D、3D+ 等技術,晶片與製程難度只會越來越高。他以台積電與輝達為產業「明燈」,強調這波 AI 與先進封裝並非短期泡沫。
他指出,一顆高階晶片從前段晶圓到後段封裝,週期已拉長到約 3 個月,「這麼難做、週期這麼長,要形成泡沫沒那麼容易。」未來幾年先進封裝資本支出方向相當明確,僅主要客戶一家明年在先進封裝的資本支出就逾千億元,本土設備廠約佔 10%,其中均華約佔 1.5%。
梁又文以「鑽石分級」比喻 CoWoS 與 3D 堆疊的檢測與挑選過程,等級差異可反映數倍價差,顯示設備與檢測能力的重要性。他形容,均華在某種程度上「像半導體界的寶石鑑定學會」,產品一旦出錯,就可能是數千萬甚至上億元的損失,顯示其技術門檻與附加價值。
談到均華未來成長,石敦智指出,公司完全聚焦先進封裝設備,成長動能來自四面向:一是市場趨勢與技術平台擴散,除 CoWoS 外,已切入 WLCSP/WLCM、InFO,並布局 CPU、SoC 等應用;二是雲端與 AI 巨頭資本支出加碼,Google、Meta、Amazon、微軟等紛紛額外追加 AI 投資,顯示需求強勁。
第三是核心技術延伸新機種,均華以 Pick & Place 為核心,擴展到 Die Attach、Chip Sorter 等設備,預計明年有新產品問世,有機會快速放大營收,挑戰主要產品線之一;第四是客戶結構優化,目前全球前十大 OSAT 封測廠多為公司客戶,且積極投入先進封裝,未來隨客戶擴產,出貨與成長具想像空間。
在全球設廠議題上,均華業務協理林坤輝表示,設備廠的角色就是「客戶在哪裡,我們就會在哪裡」,先進封裝高度客製化,設備必須貼近當地製程與客戶共同成長,這也是未來跟隨客戶布局北美、亞洲與歐洲的重要方向。
針對法人關注財務議題,均豪精密資深處長黃盛宏說明,近期營運費用上升,主因是集團(含均豪、均華)提前布局研發人才與能量,特別是配合 AI 先進封裝需求,近兩年大幅增聘軟體與系統相關工程師。他表示,在少子化、缺工與 AI 擴張下,客戶要求設備具備 AI 監控、即時回饋與檢查功能,短期墊高費用,但有助中長期成長,費用率目標約落在營收 25%至 26%。
對於 2026、2027 年 CoWoS 與 WMCM 先進封裝產能,梁又文表示,雖不便代客發言,但從晶圓代工大廠近期談話可見,CoWoS 產能目前仍供不應求,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再度訪台,就是希望爭取更多產能,以支應 Rubin 等新一代 GPU。
他進一步指出,依客戶 ESG 報告,2030 年後段製程在地化比重目標為 30%,目前不到 10%,本土設備與服務能量至少還有4倍空間成長。
展望中長期,梁又文認為,這波 AI 與先進封裝浪潮尚未進入景氣循環,仍在基礎建設與生態系成形階段。從輝達 GPU 路線圖一路排到 2030 年,可見客戶已給出長期藍圖。在國際化、在地化與技術迭代三股力量交會下,他認為這波資本支出浪潮才剛開始,未來三至四年對台灣設備廠仍相當值得期待。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