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股變革不只是醫療流程更新,更象徵 HIV 照護正式走向「以病患為中心」的新時代,也契合 WHO 2025 世界愛滋日強調的「轉型」與「韌性」精神。台灣截至 2024 年底已有超過 3.6 萬名感染者,雖然新增個案逐年下降,但資訊落差、心理支持不足、年輕族群感染比率上升,仍是防治工作必須面對的現實。
台灣 92-96-95 創佳績 但年輕族群上升敲警鐘
台灣在國際 HIV 指標中表現亮眼,三項「95 指標」分別達到 92%、96% 和 95%,遠高於全球平均。然而 UNAIDS 的數據提醒,亞洲地區年輕感染者增加,是未來防治布局的重要挑戰。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監事林錫勳表示,治療越來越多元,能依照患者的生活型態調整,從而提升「病毒量壓制」的穩定性。他也特別強調「U=U」觀念——若感染者病毒量維持在 200 copies/mL 以下,即無傳染風險,這不僅是醫學證據,更能減少恐懼與污名。
目前 CDC 正更新《愛滋防治白皮書》,將重點從「治療」拓展到「預防」。包括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普及化、提升 HIV 檢測可近性,都是降低新發感染的兩大策略。讓願意預防的人更容易取得資訊和醫療,是台灣邁向 2030 不可缺的下一步。
從醫師宣告到「一起討論」 台灣 HIV 治療走向生活化
台大醫院謝思民醫師分享,臨床上許多患者對治療選項感到不安,尤其是面臨轉換治療時,不少人擔心副作用、生活作息影響,也有人資訊不足而猶豫不決。因此醫療團隊會以更平等的方式與個案討論,說明各種治療方式的差異與適用情況,讓患者了解自己有選擇權。
謝醫師指出,HIV 已是一種可長期控制的慢性疾病,治療需要跟著生活走,而不是生活配合治療。他強調資訊透明與完整的心理支持同樣重要,因為對一些病患而言,面對的壓力並不只來自疾病本身,而是社會眼光與自我懷疑。
個案管理師成「安心大樑」 陪患者走過恐懼與迷惘
在整個醫療團隊中,個案管理師是最貼近感染者的一群人。台灣愛滋病護理學會理事長柯乃熒表示,從確診那一刻到進入穩定治療,個案管理師一路扮演陪伴者、解說者與支持者的角色。
許多患者在剛確診時會感到恐懼,或在治療轉換時產生焦慮。個案管理師會協助整理資訊、釐清迷思,也會協助建立病患與醫師的溝通,讓治療討論更順暢。學會近年推動系統化課程,強化心理支持與衛教等能力,未來還要導入更多數位工具,提高追蹤效率,讓醫療現場有更多人力能投入真正的「陪伴」。
病友團體打造強大支持網 「你不是一個人」不是口號
病友團體同樣是 HIV 防治不可或缺的力量。「你不是一個人實踐協會」秘書長葉柏岑說,許多感染者最害怕的不是治療本身,而是「被看見」的恐懼。因此協會提供正確資訊、病友聚會、經驗分享,甚至邀請醫護參與活動,協助病患在安全的環境中理解治療選項。
協會也推動友善醫療,包括牙科門診資源整合等,希望讓感染者就醫不再緊張。葉柏岑表示,只要資訊透明、就醫方便、心理支持到位,每位感染者都能和一般人一樣過著自在又快樂的生活。
以患者為中心的防治新模式 向「U=U」與2030邁進
隨著台灣治療與預防選項越來越多,HIV 防治正式走向重視尊重、自主與參與的階段。「醫病共享決策」不只是新的治療口號,而是讓每位感染者成為自己健康主角的重要工具。
醫界、護理團隊與病友組織一致認為:終結愛滋不只靠先進藥物,更需要每位感染者的聲音被聽見、被尊重,也需要整體社會減少標籤、理解 U=U 的科學事實。當治療變得彈性、資訊變得透明、患者能安心對話時,台灣將能更穩健地朝向終結愛滋的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