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諭指出,目前的台美關係之下,兩國的金融主管機關同步發表協議內容,且明確把「美國從未要求台幣升值」,但台灣「將提高匯市干預的資訊透明度」訴諸於文字,「這絕對是前所未見的事件」。

但她認為,從長期政策結構的角度分析事件,「台灣病」並非單一原因,而是匯率、利率、產業結構、低薪高房價、稅制與資本流向共同累積的結果。且《經濟學人》的觀點並非首次提出,台灣多年來已有學者提醒,偏弱的匯率使出口業獲利,卻壓低了台灣人的購買力,壽險產業大量持有美元資產,卻負擔台幣計價保單,這樣的「貨幣錯位」難以承受台幣的顯著升值,及內需消費不足、儲蓄過高、長期低薪、資本流向房地產與高房價的後果,長期存在於台灣社會。

她指出,央行此次回應主要聚焦在「大麥克指數不能判斷匯率高低」與「匯率主要由跨境資本流動決定,而不是購買力平價」等技術面,但未談及市場最擔心的曝險部位是否會引發金融動盪?為何台灣不敢像其他國家一樣調整匯率?及消費不足、低薪高房價與匯率政策的關聯?

她認為,央行不是不知道問題的所在,但站在金融穩定的本位任務,央行沒辦法「承認」這些真正的大風險,也沒辦法代表執政者去回應低薪高房價的問題。

針對外界揣測美國是否要求新台幣升值,王婉諭認為從文本來看,美方更關注的是金融穩定,以及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她認為,美國希望台灣提高透明度,以降低國際金融體系風險。

王婉諭表示,「台灣病」沒有一個單一原因,而是匯率、利率、產業結構、薪資停滯、稅制、資本流向共同形成的複合體。匯率或許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絕不能忽略台灣社會一個相當重要的現象:就是將大量的資本,湧向了房地產市場。

對於《經濟學人》描述的「超穩定結構」,王婉諭認為,其成因複雜,房地產在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她點出三項核心問題:

一、失能的房地產稅制:

地價稅稅基偏離實價、囤房稅效果有限,使持有房產成為報酬高且風險低的投資,並排擠產業投資。

二、政治為金權服務:

建商、地主、金融機構皆受惠於房地產價格上漲,也形成選舉政治重要金主,使政策朝向房市傾斜。

三、不分黨派,持續政策做多房市:

無論執政黨為何,政策普遍偏向做多房市,包括超長年限房貸、寬限期、新青安等,使年輕人得以購屋,卻推升房價持續上升。政策的持續作多,才讓房地產始終是「投資」首選。

綜觀上述三項問題,她表示:「央行不是高房價的元兇,政治才是。」呼籲政治人物面對問題,認為當人民的壓力大於金主時,改革才會開始;只有當政治人物知道在金主與選民之間如何選擇,台灣才有機會走出這個超穩定、卻不健康的結構。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霍建華素顏吃火鍋被捕捉!闆娘曝他私下一面 網驚:怎麼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