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聰財分析,行兇男子多年執著於「校產掏空案」的錯誤認知,即使法院已判名醫無罪,他仍深信自己掌握「真相」,展現高度固著的偏執特質。更誇張的是,他犯案後竟自比荊軻、廖添丁,將暴力合理化成「替天行道」,把個人情緒包裝成正義,形成嚴重的認知扭曲。他聲稱攻擊「非要害部位」是「沒殺意」,卻顯示對後果評估完全偏差。

事件背後,也反映行兇者長期對司法與體制的失望。他曾抗議、提告,但當所有管道都無法滿足他的期待,便轉向暴力企圖引起社會關注。雖然他辯稱沒有殺意,但新北地檢仍依殺人未遂等四罪聲押獲准,凸顯行為的嚴重性。法律雖畫下句點,但對一些深陷偏執者而言,反而成為情緒暴走的導火線。

楊聰財強調,這起事件提醒社會:極端者會將私人信念凌駕法律與現實,暴力永遠不是正義。診間暴力更重傷醫病關係,撕裂彼此的信任。未來除強化醫療院所安檢,也需建立更有效的申訴管道與心理支持系統,避免讓偏執者走到極端。唯有在安全、透明與尊重下,醫病關係才能重新被修補,避免下一場「診間血色風暴」。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一票人自費打流感疫苗 全因要去「這國」!他籲:這波重症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