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茜表示,楊院長現在才告訴她,接受她這個病人,對楊院長是很大的挑戰,存活率不到10%,又是台灣第一例,但是楊院長沒有將她轉診給其他醫師,因為台灣也沒有黑色素腫瘤的專家,「他不想放棄我,希望我好好錄製《世界周報》,鼓勵其他癌友。因為他知道我會忍住疾病之痛,冷靜地面對自己的處境。他相信,我不會輕言放棄,更不會躲起來,我會努力完成既有的工作」。
事實上,楊院長也不知道免疫療法治療效果如何,但它是唯一的答案,而陳文茜本身又是自體免疫系統患者,使用免疫療法,很容易形成「免疫風暴」,但楊院長希望鼓勵她也因此鼓勵其他人,「不要輕易放棄原來的生活,尤其工作」。當她打到第三輪出現輕微心肌炎時,楊院長說服一位學心臟和腫瘤的洪醫師陪她到電視台錄影,必要時緊急現場急救。
雖然病情起起伏伏,最終奇蹟般暫時殺光所有癌細胞,陳文茜對外自行宣告康復,楊院長拜託她提醒大家,不是停止所有治療,她仍要面對免疫治療攻擊肺部、胰臟等後遺症,要使用大量的類固醇和治療糖尿病的藥物,每月都要密集追蹤。
陳文茜說自己像做了一個長長的夢, 翻開自己為臨終準備好的一段文字,心情很複雜。詩的標題為《最後》,「像最後一刻那樣呼吸,像最後一天那樣凝視鏡子裏的妳。回憶,如慢慢地散步,然後像訣別一樣地擁抱自己」。不過這首詩,還有慈善團體幫她用小珍珠製作的照片現在用不上了,她也感嘆,「一直想照顧我的璧名(蔡璧名),卻先走了一步。想拉著我的手最後嘆息時唱《不要告別》的蔡琴,把她在各地的巡廻演唱會都取名『不要告別』,她不想和我告別」。
陳文茜感性說:「回顧往事,沉思某些戲劇性的點滴,我的答案是:我們永遠不會知曉自己將會在何處何時結束。即使好似臨近結局,它未必是结局。即使好似仍有續曲,它未必不是句點。只有懍抖的今天,刮風的夜晚,是存在的。關於未來,我必須重抄另一個故事,另一首詩。Keep your hope alive, don’t Surrender還是那句話。」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