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3至5位成人就有1人罹患脂肪肝,卻多數毫無自覺。如今,脂肪肝正式被視為全民新國病!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攜手諾和諾德、台生科、高雄醫學大學與中山大學,啟動全國首創的「代謝脂肪肝與肥胖風險分層及管理智慧篩檢計畫」,預計三年內擴展至25家醫院,打造全台第一張「代謝性脂肪肝防治網」,全面翻轉慢性病預防模式。
本計畫將建立「台灣脂肪肝登錄資料庫」,結合智慧篩檢、大數據與AI分析,推動精準醫療,從早期風險辨識、分層管理到個人化治療建議,讓脂肪肝不再「默默惡化」。出席見證的包括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司徒惠康、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副召集人陳志鴻教授及丹麥商務辦事處代表,顯示此計畫具高度政策與國際醫療意義。
台灣諾和諾德總經理杜翰思指出,脂肪肝已是全球公共衛生重大議題,歐美每年因此付出的醫療與社會成本動輒數百億美元,「若無有效預防,後續引發的肝硬化、肝癌與心血管疾病,將是國家醫療系統難以承受的負擔。」他強調,透過智慧篩檢與風險識能提升,將協助台灣朝向更精準與預防導向的慢病管理邁進。
與傳統依賴超音波或肝纖維化掃描不同,此次導入的非侵入性智慧檢測技術,結合風險評估工具與臨床決策支援系統,不僅提升篩檢精準度,也能大幅提高篩檢覆蓋率。高醫代謝性疾病研究中心主任莊萬龍指出:「過去很多患者是在病情惡化才被發現,智慧篩檢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可以提早阻斷病程。」
技術平台由國衛院與華碩合資成立的台生科主責,董事長梁賡義院士表示,這套系統不只是篩檢工具,而是完整的慢性病管理生態系,「從資料蒐集、分析到臨床應用,真正做到預測醫學與個人化健康管理。」
學界也同步參與,中山大學將協助推動研究與臨床共識,深化脂肪肝的防治與教育。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會長劉俊人教授提醒,脂肪肝如今已正名為「代謝性脂肪肝病(MASLD)」,不再只是肝臟問題,而是全身代謝警訊,與心肌梗塞、中風風險高度相關,越早介入,越能避免走向肝硬化與肝癌。
司徒惠康院長指出,這項跨界合作正是「健康台灣」政策的具體實踐,以科技為輔、預防為本,建立可複製的智慧醫療模式,未來更將作為健保政策與公共衛生決策的重要依據。預計三年後,台灣將躍升為亞洲智慧脂肪肝防治的領航國。
這場結合AI、大數據與醫學的防治行動,不只是醫療升級,更是一場攸關全民健康的戰役。當脂肪肝不再沉默,台灣也正為慢性病防治寫下新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