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登嵙老師表示,小雪飲食要少燥熱多滋陰,冬補非人人適合。小雪時節應遵循「秋冬養陰」原則,避免攝取太燥熱或太生冷的食物,宜選擇能滋陰、補腎、溫和潤燥的食材。臉紅、血熱或血液濃稠者不宜進補,涼性蔬菜如蘿蔔、白菜也建議煮熟食用。
此外,冬季適量攝取酸味水果(如蘋果、橘子)、百合、蓮子、淮山等,有助軟化血管、提升免疫力。長者也應減少油膩食物,改以蛋、豆腐、海鮮等優質蛋白補身。
天氣轉冷,心血管負擔增加,衣物保暖不可少。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頭部最易受風寒影響,建議外出務必配戴帽子,避免冷風引發頭痛、血壓波動或抵抗力下降。冬季多數人傾向緊閉門窗保暖,但醫師提醒,室內若長時間不通風,二氧化碳濃度恐在 3 小時內上升 3 倍,塵埃與細菌量也會同步增加,容易誘發呼吸道不適。建議保持適度換氣,並留意室內濕度,避免過於乾燥造成咳嗽或皮膚敏感。
小雪後應順應節氣「養藏」原則,減少熬夜、增加睡眠時數。長者或固定晨運者不宜太早外出,應待日出後、陽氣升起時再活動,以降低心血管負擔,提高運動安全性。冬季為「陰盛陽衰」時節,多曬太陽可補足陽氣、改善血液循環,並舒緩冬季常見的情緒低落。專家建議持續進行戶外活動,但因室內外溫差大,外出前應充分暖身,才能有效提升免疫力並降低感冒風險。
小雪後日照縮短、夜晚變長,民眾較易出現情緒低落或冬季抑鬱傾向。醫師提醒,多從事戶外活動、接觸陽光、聽音樂或參與社交活動,有助提升心情與精神狀態,避免長時間宅在家導致情緒惡化。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茄子煮了變黑!國宴主廚教1招過年必學 「神級紫亮茄」上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