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輕度抗焦慮藥物、短期認知行為治療與自律神經調整後,王小姐兩週後明顯好轉,聲音恢復正常。新竹身心醫學診所院長周伯翰表示,她患的是「心因性構音障礙」,這類患者喉嚨構造完全正常,但聲音卻變沙啞、發不出聲或出現哭腔,主因是心理壓力或創傷導致聲帶過度收縮。

周伯翰指出,這其實是「創傷後壓力反應」的一種,大腦誤判說話情境是危險場面,便引發肌肉痙攣。常見於焦慮性格、完美主義者或社交壓力大的人。由於沒有器官異常,這類病最容易被誤會「只是想太多」,導致患者長期受苦。

他也提醒,這種情況可透過藥物與心理治療改善。治療以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為主,約4至8週可見成效,搭配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生理回饋或動眼減敏治療,效果更佳。周伯翰強調,「身體記得恐懼」的現象其實常見,別害怕求助,越早治療越能重拾生活自信。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全台最南端誠品11月中出現 相隔古城牆僅50步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