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今年9月的捷克「故宮文物百選及其故事」展之後,故宮接續於布朗利河岸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推出「龍」特展,院長蕭宗煌、副院長余佩瑾親赴巴黎,與布朗利河岸博物館館長卡薩耶胡(Emmanuel Kasarhérou)共同為展覽揭幕。

一進入展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故宮「國寶」級文物「玉龍紋盤」,推斷出自遼或北宋時期;緊鄰在旁的是明永樂年間的「青花穿蓮龍紋天球瓶」。

身兼策展人之一的余佩瑾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故宮為了「龍」展出借83組件,包含9件國寶,其中「玉龍紋盤」精細具體地展現龍的形象,是整個展覽的焦點選件。

她說,展覽分為「龍的意象」、「龍的故事」、「皇家龍文化」、「龍的當代變奏」4單元,故宮展品集中在前3單元,布朗利河岸博物館另邀尼斯亞洲藝術博物館(Musée des Arts Asiatiques de Nice)、居美東方博物館(Musée Guimet)、塞努西美術館(Musée Cernuschi)等合作參展。

余佩瑾介紹,其他國寶還有商晚期的「蟠龍紋盤」,及清乾隆的碧玉「古稀天子之寶」璽和「八徵耄念之寶」璽,分別為了紀念乾隆皇帝70歲和80歲生日所作。

蕭宗煌受訪時指出,故宮過往展覽多以「天子之寶」、皇家收藏為切入角度,但近年漸漸把焦點放在文物本身核心價值和歷史脈絡,更強調「說故事」,期望讓台灣與國際觀眾理解文物背後的意義和內涵。

因此,這次展覽雖仍呈現龍的起源和帝王時代的象徵意義,但也更著重於龍在現代生活中的角色及與人的連結,例如龍是現代社會的信仰和祈福象徵,展品中的「安龍鎮宅」也代表守護家庭與土地。

巴黎羅浮宮今年10月發生舉世震驚的竊案,被盜走多件具有歷史意義的珠寶珍藏,法國博物館的安全措施隨即成為政界和藝文界檢討的焦點。

今年9月,故宮文物在捷克展出時,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也接到恐嚇信要求停止展覽,否則可能發生縱火、竊盜、槍擊等事件。

蕭宗煌說,羅浮宮竊案促使博物館界思考提升安全措施,當時故宮進行了內部檢討和模擬作業,同時聯絡布朗利河岸博物館,討論如何在故宮文物展覽期間做到「滴水不漏的保全」,對方也配合提供安全企畫書。

他指出,羅浮宮是歷史古蹟,門禁、監控設備都是外加,而布朗利河岸博物館是現代建築,安全防護系統在建館時就是標準配備,因此會比老建築更安全。

布朗利河岸博物館昨晚為重要人士舉辦揭幕酒會,估計超過700人參加,駐法代表郝培芝、法國國民議會友台小組主席巴緹斯黛(Marie-Noëlle Battistel)、國民議會議員聖珀(Laetitia Saint-Paul)與艾勒曼(Marie-José Allemand)、藝術家吳炫三及時裝設計師洪麗芬等出席。

「龍」展期自2025年11月18日到2026年3月1日止。(中央社)

國立故宮博物院策劃的「龍」特展,17日晚間在巴黎布朗利河岸博物館登場,呈現龍在歷史與文化中的多重意涵。 中央社
國立故宮博物院策劃的「龍」特展,17日晚間在巴黎布朗利河岸博物館登場,呈現龍在歷史與文化中的多重意涵。 中央社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75億的畫一定要看!克林姆少女肖像畫賣出 創拍賣史上第2高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