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AST 報導,日本近年流行的「應援」,已經不只是在年輕人之間蔓延,也悄悄擴散到高齡族群。所謂「應援」,就是全面支持自己最喜歡、最支持的對象(偶像、角色、藝人等),透過買專輯周邊、看演唱會、線上應援、集資支持等方式來「應援本命」。

這樣的應援,能成為活下去的動力,但若金額越滾越大,就容易讓家人之間的價值觀差異浮上檯面。當事人過世後,若被家人發現,也可能讓留下來的人陷入困惑。

住在東京都內的佐藤真理子(化名,50多歲),就在整理母親遺物時,有了意想不到的發現。她回憶說:「從壁櫥深處翻出好多同一個偶像的 DVD,還有粉絲俱樂部限定周邊。我完全不知道,原來媽媽是這麼投入的粉絲。」

母親美智子(化名,逝世時 70 多歲)在丈夫先走一步後,一個人生活已經超過 10 年。

她平常和鄰居來往不多,女兒真理子也因為工作忙碌,回娘家的次數愈來愈少。在家人對話逐漸變少的情況下,大約在 70 歲過後,有一天她被電視上看到的男性偶像團體深深吸引,加入粉絲俱樂部、親自去看演唱會,還透過社群媒體和同世代的粉絲成了好友,為偶像應援就此成為生活重心。

隨著遺物整理逐步推進,真理子在確認母親的存摺時,碰上更大的衝擊——與應援相關的支出,在數年間累積竟高達約 300 萬日圓(約 75 萬元台幣)。不只是旅費與周邊商品費用,還可以看到多筆轉帳,是用來參與支持偶像活動的募資(群眾集資)方案。

「或許這是母親身為獨居老人,想讓自己積極活下去的一種方式吧。但身為家人,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看待這些支出。」真理子說。她和弟弟也因此出現不同看法。弟弟認為「那是媽媽的自由」,替母親辯護;但真理子忍不住提高音量說:「可是她是靠縮減生活費,才擠出這些錢的耶。」

不久之後,真理子從母親生前認識的粉絲同伴口中得知,母親曾說過「如果自己走了,希望能把一部分錢捐給應援團體,當作活動支援」。然而,母親並沒有留下遺囑,最後留下來的資產,仍是依規定作為遺產分配。真理子苦笑說:「對母親來說,那的確是她的生存意義吧。但對留下來的我們來說,要整理這份心情,非常不容易。」

報導指出,即使進入高齡,能有讓心情激動的對象、能和夥伴建立連結,確實會成為活下去的動力。只是,對家人而言,這份「熱愛」有時也伴隨著難以理解與難以整理的部分。「應援」如今正跨越世代,逐漸成為一面映照「怎麼過生活」的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