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ancial Express 與彭博報導,Lenskart  創辦人佩尤什‧班薩爾(Peyush Bansal)曾是印度德里一名未能考上知名學府印度理工學院的學生,之後赴加拿大攻讀工程,靠兼職工作支撐生活。

他表示,那段時期讓他學會自律,也懂得理解消費者的重要性。隨後,他到微軟西雅圖辦公室工作,學會以使用者視角思考問題。

2008 年,班薩爾回到家鄉。

同年,他與其他3人看準印度分散的眼鏡產業缺口,共同創立 Lenskart,公司於 2010 年正式營運。

當時,大多數印度眼鏡店規模小、未組織化,且利潤不一。Lenskart 起初以母公司 Valyoo Technologies 名義在線上銷售隱形眼鏡,之後擴展至配鏡與太陽眼鏡。

Lenskart 的早期主打訴求是「平價眼鏡宅配上門」,這對需要實體試戴的產品來說相當新奇。到了 2013 年,創辦團隊意識到眼鏡不能僅靠線上銷售,於是開設第一家實體門市,採取日後成為公司擴張核心的加盟模式。

目前,Lenskart 擁有超過 2,600 間門市,其中 2,067 間位於印度。

實體拓展解決了電子商務最大限制:顧客信任。

公司門市同時也是體驗中心,提供視力檢測與試戴服務,而其數位基礎設施持續強化供應鏈與定價效率。

在 Lenskart 成功之前,班薩爾過去曾創辦了「SearchMyCampus」,一個面向大學生的分類廣告平台。根據媒體報導,該公司以約 250 萬盧比的個人積蓄啟動,雖然團隊成長至 20 人,但最終無法突破小眾市場。

兩年後,他推出「Flyrr」,一個面向美國市場的線上眼鏡平台,後來啟發了 Lenskart 的商業模式。不過,由於營運控制困難,不到一年就倒閉了。

Lenskart 上線後,班薩爾曾同時經營 WatchKart、BagsKart 和 JewelsKart 等子品牌,但只有眼鏡業務表現穩健。

到 2014 年,眼鏡成為唯一具長期動能的業務。隔年,他關閉其他品牌,專注於 Lenskart,這一整合決策成為公司成長的轉捩點。

終於 Lenskart 走到首次公開發行這一天,投資方包括軟銀(SoftBank)、淡馬錫(Temasek)、KKR、Kedaara Capital 與 Premji Invest,皆預計在此次發行中部分出售持股。

隨著規模擴大,Lenskart 的行銷策略也持續進化。早期以折扣為主的品牌形象,從 2017 年起轉向時尚導向,當年邀請女星卡崔娜‧凱芙(Katrina Kaif)成為首位品牌代言人。

此後,基亞拉‧艾德瓦尼(Kiara Advani)、蘇利亞庫瑪‧亞達夫(Suryakumar Yadav)與卡蘭‧喬哈(Karan Johar)等人陸續代言,讓品牌兼具親民與時尚感。

該公司現有 40% 至 50% 收入來自海外市場,包括新加坡、日本、泰國與阿聯酋。此外,透過併購日本 Owndays(2022 年)與西班牙 Meller(2025 年),Lenskart 進入不同價格帶市場,吸引年輕客群。

班薩爾表示,公司未來將持續拓展印度二線與三線城市市場,同時強化東南亞與中東地區的營運。但更大的問題在於,Lenskart 是否能在失去私募市場彈性的情況下維持成長動能。

Lenskart 的成長歷程並非毫無爭議。其宣稱能阻擋藍光的鏡片曾被批評誇大效果,並被質疑行銷演示具誤導性。根據 Trustpilot 上超過 5 萬筆評論,該品牌平均僅獲 1.8 顆星,常見投訴包括鏡框耐用度不足、鏡片變色與售後服務不一致。

公司亦曾因定價問題受關注,有用戶指出旗下 Aqualens 產品與更便宜的競品實為同一代工廠出產。雖然部分顧客反映客服迅速且樂於協助,但亦有人投訴推銷過度與服務不穩定。

由於公司高度依賴自有製造與技術基礎設施,必須維持足夠銷量以確保利潤。同時,其所屬產業的產品更換週期長、顧客獲取成本高。就目前而言,Lenskart 的上市成績將成為檢驗印度消費科技新創成熟度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