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聯AI與永續行動 以科技實踐自然解方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郭珊珊表示,AI的興起不應僅被視為高耗能挑戰,而應成為永續轉型的推手。台達電今年加入永續AI聯盟,並與《The Economist》旗下的Economist Impact合作發表《Greening intelligence: Charting the future of sustainable AI》報告,倡議「Green AI」概念,提升算力能效、降低碳排,協助企業加速邁向永續。

她指出,台達電將以AI串聯自然與氣候行動,透過AI加速珊瑚辨識與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建構,推進關鍵物種保種與海洋保育;在建築減碳方面,運用自研的LEED AI教學助理,協助專業人員掌握新標準中的減碳與生物多樣性指標,為華文圈首度以AI導入綠建築教育的案例,期望加速綠建築普及、實踐淨零願景。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郭珊珊(右)。呂承哲攝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郭珊珊(右)。呂承哲攝

AI算力帶動電力挑戰 台達電以微電網打造永續解方

郭珊珊進一步指出,AI快速發展帶來龐大的算力需求,也意味著資料中心建置激增、耗電量攀升,這是全球可預期的挑戰。然而在AI工具使用日益普及的趨勢下,重點在於如何開發能降低能源負擔的技術。

她提到,在剛結束的台北國際能源展中,台達電展示了「整合電網」的永續概念,強調在電網時代應兼顧供電穩定與能源效率。根據《The Economist》的最新調查顯示,歐洲、東南亞等地區民眾最擔憂的用電問題正是「電網穩定性」,一旦電網異常,整個城市乃至區域都將受影響。

為此,台達積極推動「微電網(Microgrid)」系統,以減輕中央電網負載,並導入創新技術如「固態變壓器(Solid State Transformer)」,能顯著降低從電網到晶片之間的多次電力轉換損耗。她說明,採用高壓直流(HVDC,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架構後,整體電力效率可提升約5%:「在AI應用環境中,若能提高5%的用電效率,等同一座發電廠的節能效果。」

郭珊珊強調,AI的確耗電,但企業應同步開發能減輕電力負擔的解決方案。台達的努力不僅限於資料中心的電力與冷卻管理,而是從整體微電網架構出發,從源頭優化能源轉換效率,讓AI發展與能源永續並行。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呂承哲攝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呂承哲攝

聚焦氣候智慧海洋 IUCN肯定台達電珊瑚復育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指出,今年再度取得於COP30官方談判區(Blue Zone)舉辦周邊會議資格,主題為「氣候智慧海洋解方」,聚焦氣候變遷下沿海社區與海洋生態挑戰。台達電將與法國巴黎銀行、英國普利茅斯海洋實驗室(PML)、全球海洋觀測夥伴關係組織(POGO)、國際珊瑚礁學會(ICRS)等國際單位代表同台,分享AI與創新科技在珊瑚復育的應用成果。

張楊乾表示,復育首要前提仍是減碳,非單靠種植即可見效。依據IPCC報告,若升溫超過3°C,先前努力恐難挽回。因此,台達電強調以方法學與監測機制確保復育成效,並與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合作開發以海洋生態系為基礎的「STAR方法學」,量化企業開發對生態影響。IUCN已將台達電列為全球試點案例,肯定其以生態系思維推動復育的前瞻性。

珍古德一句話掀共鳴!給自然機會恢復過來
珍古德博士(右)今年曾親自參訪潮境珊瑚保種中心,並與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中)同台推廣珊瑚復育。呂承哲攝
珍古德博士(右)今年曾親自參訪潮境珊瑚保種中心,並與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中)同台推廣珊瑚復育。呂承哲攝

郭珊珊也引用靈長類學家珍‧古德(Jane Goodall)博士的話:「If we give nature a chance, it will come back.(只要給自然一個機會,它會恢復過來)」。珍・古德博士今年曾親自參訪潮境珊瑚保種中心,並與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同台推廣珊瑚復育,珍・古德提到,只要水溫能恢復、白化期不長,珊瑚仍可能再生,部分物種甚至具更高的耐熱性。

郭珊珊認為,這句話提醒人類不應對環境修復失去信心,只要持續採取行動、每天多做一點改變,就能給自然喘息與重生的空間。她強調,這正是台達電長期推動AI科技結合環境復育的核心精神。

COP30是全球檢視減碳與氣候調適進展的重要里程碑。台達基金會作為《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與《生物多樣性公約》觀察員,將持續以科技創新、教育推廣與國際合作為核心,攜手全球夥伴尋求氣候挑戰的具體解方。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王品前3季每股賺12.01元連3年賺逾股本 普發萬元再拚年底消費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