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總處公布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1.48%,整體漲幅雖不算激烈,但民眾卻普遍感受到日常開銷「有點吃不消」。主因落在高頻率消費項目中,肉類價格較上年同月上漲5.43%、外食費上漲3.56%,兩者合計推升購物頻率高的分類增幅達1.75%。相較於一年才買一、兩次的3C商品,餐飲支出因每天消費,價格變化自然更明顯。
以每月消費支出約8萬元規模的家庭為例,在購買相同品質與數量情況下,整體需較去年多支出1,184元,其中外食費支出增加304元最多,肉類支出則增加101元,是民眾感受最顯著的兩大來源。
進一步觀察食物類細項,蛋類、穀類及其製品(如米、麵包)也出現上漲,外食端受到人力、食材及餐飲業成本反映影響,使價格逐月墊高。 近三年外食費指數走勢亦呈現穩定向上趨勢,10月指數較去年同期高出明顯幅度。
不過,蔬果類價格則呈現下跌,蔬菜價格年減4.93%、水果減1.33%,主要因去年受山陀兒颱風影響,基期較高,使今年比較結果反向走低,抵銷部分漲幅。 對家庭而言,雖然會感覺肉與外食變貴,但若最近多購買蔬菜,反而可能覺得較「不傷荷包」。
除了餐飲,其他生活成本也同步墊高。報告指出,住宅管理費、家庭用電、汽車保養與修理等項目10月也呈現明顯調升,加上臺鐵調漲票價、旅遊團費因連假而攀升,整體支出結構出現節慶性推力。
整體來看,10月查價項目中,368項商品扣除非屬產季水果後,上漲者多達223項、權數高達71.1%,下跌者則為130項、占27.5%,顯示價格上漲項目具相對優勢,才使民眾普遍有感。
專家指出,雖然CPI整體漲幅看似溫和,但民眾的感受更取決於「購買頻率」。以每天都吃的餐點、每週烹調的肉類最容易被「感受性放大」。相對來說,電視機、行動電話等價格下跌幅度雖高,但因購買頻率低,不易抵銷心理壓力。
換言之,肉類與外食變貴並非錯覺,屬於生活中最容易累積體感漲幅的類別。未來在連假、能源價格調整與人力成本持續推升下,餐飲價格恐仍有向上壓力,消費者可能需更留意家庭支出配置。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