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駿季上午赴立院備詢前受訪指出,未來是否開放廚餘養豬,前提要符合三大原則:蒸煮設備符合法規、地方落實稽查、法令完整完備,且須獲地方政府同意。他坦言,社會普遍擔心廚餘帶來風險,因此政策研議中會盡量讓廚餘養豬業者有過渡期,可能透過「正面表列」的方式處理。
陳駿季解釋,家戶廚餘之所以被列為最高風險,是因部分來源無法掌握,包含旅客攜帶的熟食、郵包食品、民眾自用的肉類等,一旦混入廚餘桶,病毒風險「遠高於」餐廳與團膳業者的事業廚餘。後者多為大宗進口食材,且政府原本就禁止疫區肉品進口,因此相對安全。
事業廚餘並非零風險,也引發立委質疑如何確實區分。國民黨立委張嘉郡指出,許多餐廳後門的廚餘桶與家戶廚餘常混倒,「怎麼監控?」另有立委憂心,僅剩少數豬農仍使用廚餘,卻讓其他使用飼料的豬農一同承擔高風險,形同「半套政策」。
陳駿季回應,未來事業廚餘若保留過渡期,將要求高溫蒸煮、即時監控、完整追蹤管理,並訂定「落日條款」,讓業者有明確的轉型時程。他也說,農業部正與環境部協調,強化廚餘源頭分類機制,區分家戶與事業廚餘,避免再度形成疫情破口。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香港大火死傷不斷升高!杜汶澤狂唸《心經》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