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現行規定,媒體報導時不得揭露足以識別被害人身分的資訊,新指引中指出可揭露加害人、甚至機構名稱的相關資料,但問題是發生遺憾的事件時,加害者資訊和被害者資訊高度重疊、甚至容易藉由加害者的資訊去發現被害者身份的狀況屢見不鮮。


衛福部解釋半天還寫道:「本指引係為協助媒體在報導時除顧及民眾知情權益外,也能同時保護被害人,避免渠等在報導、揭露的資訊中被辨識而造成二度傷害」但同為父母,發生人神共憤的虐童、兒少性暴力案件,到底哪些案件可以解套揭露真相,民間問號越來越大。

火線話題 | 壹短蘋

這篇報導屬於「 壹短蘋 」主題,更多延伸閱讀:

  1. 壹短蘋|大苑子「石虎柳丁」翻車!掀多起黑歷史 傷害農民、消費者
  2. 壹短蘋|黃國昌、鄭麗文各懷鬼胎 兩大政治變色龍誰翻臉都不奇怪
  3. 壹短蘋|有沒有「台灣病」?政府想的、企業怕的、民眾感受都不同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不甩吳怡農批「不算政績」 蔣萬安PO輝達副總裁合照:歡迎做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