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與 OpenAI 的合作內容,外界關注為何協議中未出現採購承諾。對此,劉揚偉解釋,全球 AI 資料中心正在面臨「循環融資」壓力,資金規模巨大,市場普遍高度關注資金來源。因此雙方採取循序推進、減少外界誤解的合作方式。他強調,沒有寫進去不代表不會發生,鴻海與 OpenAI 的合作會持續加深。

他進一步說明,OpenAI 之所以是重要夥伴,在於其累積大量 AI 訓練實務經驗。過去 OpenAI 模型訓練常需耗時半年,期間會因參數調整而中斷,更會因 IT、電力、散熱等非預期狀況造成訓練停擺,顯示未來 AI 資料中心架構必須將「IT、電力、冷卻」整合成單一穩定架構。鴻海因此與 OpenAI 決定從電力、冷卻到 IT 設備共同設計下一代資料中心,這也與近期鴻海攜手東元、三菱等夥伴的方向一致,重點是提前布局未來而非僅滿足現階段需求。

在地化生產方面,他也明確表示,鴻海將在美國生產機架、線纜等關鍵組件,在地生產已成不可逆趨勢。

談及日系產業合作,劉揚偉指出,日本企業在 AI Factory 與電動車領域具備高度合作潛力,但文化節奏較為謹慎細膩,進度自然不如歐美快速。他表示,鴻海與 SoftBank、NTT、KDDI 等合作都在推進中。日本企業講究一致性與精準度是優勢,但在 AI 這類講求速度的產業反成劣勢,因此鴻海希望透過合作,結合雙方的速度與精準度,達成「一加一大於二」的局面。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呂承哲攝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呂承哲攝

劉揚偉也分享了美日企業在合作速度上的差異,鴻海與 OpenAI 上次會面後,雙方便決定在一個月內簽署 MOU,並成功如期完成。首階段合作將在加州展開,在舊金山與鴻海北加辦公室設置聯合實驗室,研發在聖荷西進行,未來生產則可能落地俄亥俄。他並提到,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曾提出「每週增加 1GW 資料中心」的宏大願景,整體大致是朝這方向前進,鴻海也將協助推動相關布局。

在電動車發展上,劉揚偉分析,全球 EV 市場競爭激烈,傳統車廠通常需四至五年開發新車,但市場現已要求兩年內推出,中國新創甚至能在一年半內完成,促使車廠必須採用新的商業模式。他以與三菱汽車合作為例,日方不需投資額外資金,一年即可獲得可上路的新車,成為 CDMS 商業模式的首個示範,若順利將吸引更多日系車廠跟進。

至於日本市場規劃,他表示鴻海正在日本成立新公司服務當地市場,未來也規劃在當地量產 Model A,真正落實「from Japan for Japan」。此外,他也談到 OpenAI 與 SoftBank 在俄亥俄合作生產設備的進度,該工廠原為鴻海出售給 SoftBank,目前仍由鴻海負責營運,雙方將透過明確分工推動專案,深化三方合作模式。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9張發票大獎沒人領 只花102元買吃的就中千萬是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