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寶山、高雄雙引擎:台灣維持全球先進製程中心
台積電指出,目前全台共有11條生產線正在建設中,其中,晶圓二十廠(新竹寶山)與晶圓二十二廠(高雄)為2奈米量產主力;同時,晶圓二十五廠(中科二期)將採用A14製程,預計2028年後投產。
台積電目前在台灣的2奈米主力據點分布於新竹與高雄兩地。10月初,台積電派代表赴高雄市府致贈試產成功紀念晶圓,感謝市府在土地、水電與行政協助上的支持。這片編號「K1A001.00」的晶圓為高雄F22廠首批12吋2奈米晶圓,更以「藏頭詩」巧妙串連「大南方新矽谷」,象徵高雄邁向半導體核心基地的願景。
台積電執行副總經理暨共同營運長秦永沛指出,高雄廠進度順利,將成為南台灣首座導入奈米片架構的先進製程基地,與新竹寶山形成雙軸佈局,確保供應鏈韌性。法人預估,兩廠合計2奈米月產能至2026年底可望達5萬片,2027年後視客戶需求再啟動擴產。
根據國科會中科管理局資料,中科二期(晶圓二十五廠)採用14A製程,初期投資金額達490億美元,預計2028年下半年量產,年營業額上看新台幣5,000億元。
中科管理局說明,該計畫原先為2奈米製程,但因徵地與行政程序延宕,台積電決定將2奈米量產重心轉至高雄,並將中科廠升級為A14製程節點,台積電已於10月17日申報開工,10月20日完成滯洪池與水保工程驗收,預計11月5日正式動工。
美國亞利桑那:2奈米落地,美方押寶先進晶片自主
美國亞利桑那州廠區是台積電海外最關鍵的布局之一。魏哲家在法說會中指出,亞利桑那廠在聯邦與地方政府支持下穩步推進,為因應AI與高效能運算(HPC)強勁需求,公司將提前導入2奈米與更先進製程。
目前亞利桑那首座晶圓廠已於2024年底採用N4製程量產,第二座3奈米廠完工並加速投產;第三與第四座廠將導入N2與A16製程並已動工,第五與第六座則規劃採用更先進節點。未來園區將形成超大型晶圓廠(GIGAFAB)聚落,成為美國半導體復興戰略的核心。當亞利桑那廠區全面投產後,約30%的2奈米及更先進製程產能將在此生產,在五大主要客戶包括蘋果、輝達、AMD、高通與博通支持下,構築美國在地半導體供應鏈體系。
根據台積電先前說明,全球布局皆以「客戶需求與政府支持」為原則,以達股東價值最大化。亞利桑那廠將於現有園區旁再取得第二塊大面積土地,形塑完整的GIGAFAB聚落。台積電指出,過去投資土地規模已不足,因此將追加此用地,整體投資總額約1,650億美元,規劃包括6座晶圓廠、2座先進封裝設施與1間研發中心。
魏哲家表示,公司已宣布在亞利桑那廠區興建先進封裝廠,以支援在地AI客戶,並與當地已動工的OSAT夥伴協作,進度甚至早於公司原訂時程,目標是在地建立完整製造與封裝能力,強化當地半導體產業的供應韌性。
相關新聞:2奈米大戰01|從奈米走到埃米!台積電、三星、英特爾決戰未來製程藍圖
相關新聞:2奈米大戰03|三星、英特爾拚彎道超車 兩隻700磅大猩猩能否重返榮耀?
相關新聞:2奈米大戰04|地緣政治重塑晶片版圖 美日韓台既是同盟也是對手
台積電2025年上半年財報顯示,TSMC Arizona第二季投資損益達42.32億元,連續兩季轉虧為盈,並首度為母公司貢獻64.47億元投資收益,相較於2024年虧損142.98億元,顯示美國廠在市場需求帶動下逐漸步入穩定營運期。
台積電回應,TSMC Arizona已開始為合併營收帶來正面貢獻。公司獲利受多重因素影響,包括產能利用率、折舊與資本投資等。就現階段而言,亞利桑那廠獲利主因是市場需求強勁、產能利用率高。不過,公司也提醒,隨海外晶圓廠陸續量產,未來五年毛利率將面臨稀釋壓力,初期影響約每年2%至3%,後期可能擴大至3%至4%。
此外,財報揭露TSMC Arizona可針對符合資格的投資申請高達25%的補助比例,顯示美方確保先進晶片留在本土的政策決心。
台積電連4年結構性漲價:反映成本與市場領導地位
市場消息指出,台積電自9月起已與主要客戶展開2026年晶圓代工報價協商,計畫調漲先進製程價格,涵蓋5奈米、4奈米、3奈米與2奈米節點,漲幅約3%至10%,以反映原物料與海外建廠成本上升,實際幅度將依客戶採購量與合作關係而定。
台積電回應,不評論價格細節,並強調定價策略以長期戰略為導向,將持續與客戶合作以創造價值。董事長魏哲家表示,公司正積極擴大產能、滿足AI與HPC需求,雖全球經濟仍有下行風險,但AI動能依舊強勁,「我們的策略是努力做,把技術維持世界第一,並追求我們應得的價值」。
法人報告指出,目前台積電2奈米晶圓報價高達3萬美元,3奈米家族N3E與N3P報價分別為2.5萬與2.7萬美元,顯示先進製程具高議價能力。如今,先進製程(7奈米以下)已占台積電營收逾七成、市占率約六成,穩居全球龍頭。法人分析,連續四年的結構性漲價,不僅反映供不應求現況,也為海外投資與製造成本做緩衝。
根據台積電第三季財報,台積電先進製程營收比重達74%,約達6,500億元關卡附近,較去年同期69%、成長逾四成。台積電持續調整產品組合,根據業界消息,將部分成熟製程訂單交由轉投資的世界先進,並出售設備給世界先進與恩智浦合資的新加坡12吋廠VSMC,並宣布竹科6吋晶圓二廠停產與2年逐步退出氮化鎵業務,聚焦高毛利、高技術門檻的先進製程領域。
隨著台積電推動「晶圓製造2.0」(Foundry 2.0)策略,業務從晶圓生產延伸至封裝、測試與光罩整合,進一步鞏固系統化製造優勢。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統計,台積電第二季全球市占率由31%升至38%,領先差距持續擴大。
台積電全球布局!海外擴產但技術仍根留台灣
魏哲家今年3月赴美宣布加碼投資1,000億美元後返台,並在總統府記者會上強調:「從2奈米做到1.6、1.4、1.2乃至1.0奈米,這是真正的研發人員在做的事。」他指出,台積電在台灣的研發中心擁有約1萬名工程師,是公司創新的核心,而美國生產線僅約1,000人。雖然公司希望善用美方人才,讓海外廠能自我進化,但「研發根基仍在台灣」。
魏哲家也向總統賴清德表示,希望政府協助尋找土地,以便新建更多生產線。他透露,目前規劃中的新增產線超過10條,但仍不敷未來需求,再次強調「海外投資不會影響對台灣的投入」。
他並於股東會中指出,海外建廠主要考量客戶地緣需求與供應鏈多元化,所有投資均以經濟效益與政府支持為前提。根據統計,台積電在2至6奈米製程的全球產能市佔仍超過六成,即便海外廠全面投產,台灣的先進製程仍將佔總產能約七成。
業界分析,真正的關鍵不在地理位置,而在於台積電在技術、人才與信任基礎上的壟斷優勢。當AI伺服器與行動運算需求同步起飛,從寶山到亞利桑那的產線,不僅代表台積電的全球延伸,更象徵台灣製造實力的地緣化進化。下一階段,當N2與A14全面進入量產,「埃米時代」的核心仍將在台灣點亮。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