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振榮笑稱,自己是「全世界最老的創業家」,回憶早年創業時「找錢也找不到、只能扣員工薪水」的艱困過程。他指出,1980年代宏碁與台積電分別引領了電腦與半導體產業的典範轉移。1991年,《哈佛商業評論》即提出「Computer-less computer company(沒有電腦廠的電腦公司)」與「Fabless semiconductor company(沒有晶圓廠的半導體公司)」的商業模式,代表製造與研發分離的垂直分工思維正式成形。
他指出,當時的主流仍是Intel與日本的垂直整合模式,但隨著新典範出現,日本在全球產業鏈中逐漸式微,Intel也失去優勢。反觀台灣,因文化與結構具彈性,正好迎上了這波典範轉移的浪潮,並在製造與分工中找到立足點。
施振榮回顧,1992年提出的「微笑曲線」是對垂直分工的詮釋,核心在於思考「Where is the profit?哪裡有附加價值?」他指出,裝配與純製造並無高附加價值,美國將製造外移,反而促成了知識與創新價值鏈的崛起。
他以宏碁為例,當年主張製造應該主動外移,讓企業專注在創新與品牌,曾在全球設有46個製造基地,將電腦製造視為「像賣噹勞一樣」的量產事業,以規模經濟推動市佔率提升。他強調,「Go big or go home」與「寧為雞頭、不為牛後」的精神,是台灣企業能在價值鏈中占上風的核心。
談到退休後的再創業動力,施振榮表示,建構平台經濟是當今大趨勢。他指出,歐洲雖重視氣候變遷與永續技術,但缺乏商品化能力,因此與台灣合作形成互補。
施振榮認為,相對於美國主導的生成式AI(Generative AI),台灣可從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與垂直應用切入,成為AI生態中的贏家,台灣擁有完整的供應鏈與靈活的中小企業文化,百工百業都能形成微型創新單元,Team Taiwan 就是一個強大的產業生態。
施振榮強調,從宏碁全球製造布局到今日AI時代的應用創新,台灣一再證明自身在垂直分工體系中的優勢。他認為,未來十年,台灣應聚焦在應用導向的AI與平台型創新,發揮靈活協作文化與技術整合能力,讓「微笑曲線」精神持續驅動台灣成為下一波產業轉型的贏家。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