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會副主委詹方冠指出,AI與淨零轉型已成全球焦點,政府將整合跨部會資源推動創新治理,打造臺灣「新成長曲線」。他表示,除持續推進Startup Island TAIWAN國際連結計畫外,國發會也透過「主題式百億基金」與「創業創新轉型基金」雙引擎挹注資金,帶動民間投資與轉型動能。另將推動「AI新十大建設」政策,涵蓋智慧應用、關鍵技術與數位基礎設施三大方向,協助產業迎接AI時代,打造新「護國群山」。

工研院協理蘇孟宗表示,在地緣政治與供應鏈重整背景下,新創已是提供產業解方的主角。臺灣具備資通訊優勢與創業熱情,若能結合DeepTech、資金與市場,將成為強化競爭力的關鍵。他指出,根據Startup Blink統計,截至2025年10月,臺灣共有1,134家新創入列全球生態系統,展現亮眼動能。工研院長期推動「育成中心」與「加速器」計畫,協助新創從研發走向商業化,未來將持續整合國內外育成資源,加速培育新興產業。

宏碁創辦人施振榮以「王道精神」為題指出,臺灣應從硬體製造走向軟硬整合,以文化與科技結合發揮全球競爭力。他強調,臺灣是海洋國家,應在AI與能源轉型中扮演積極角色,「淨零不只是挑戰,而是讓臺灣從能源輸入國轉為新能源技術輸出國的契機」。施振榮呼籲,以合作取代競爭、以內需帶動外銷,讓世界看見「Created with Taiwan」的新價值。

工研院發表的「2026十大新創趨勢」涵蓋科技基礎與產業應用兩面向:包括結合量子、半導體與通訊的「量無限」;AI算力推動新金融模式的「算金融」;開放API帶動智慧商務的「隨經濟」;淨零與海洋經濟下的「智船舶」;突破風能限制的「風創能」;運算與能源整合的「能共融」;聚焦國防新創的「鞏國防」;以仿生材料為核心的「軟機器」;提升供應鏈韌性的「強韌性」;以及AI重構創投與產業的「創世代」。

工研院指出,這十項趨勢反映全球產業再平衡,臺灣若能結合研發與資本優勢,將有望在新創浪潮中建立國際定位。

論壇現場多位新創代表分享趨勢觀察。Zettabyte財務長龍牧生指出,AI算力已啟動資本超級週期,企業競爭核心正轉向GPU效能與資產管理。beBit TECH執行長陳鼎文談到「代理經濟」,強調AI Agent正重新定義顧客體驗。保利馬執行長周顯光則表示,「智船舶」已成海洋經濟焦點,臺灣在AI與通訊整合具優勢。德國SkySails總經理Stephan Wrage展示高空風能應用成果,奇妙水循環材料董事長鄭品聰則介紹高活性再生橡膠技術,期盼臺灣在綠色材料供應鏈中占據關鍵角色。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桓鼎達「注意交易資訊」標準 今晚發重訊公告9月自結合併營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