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惠雲指出,全球企業正加速投入自然碳匯布局,今年3月微軟宣布在印度推動30年造林計畫,預計移除300萬噸二氧化碳,並購買其中150萬噸碳移除額度;亞馬遜、蘋果及多家台灣企業亦相繼投入,顯示以自然為本的新植造林、森林復育與碳權交易,已成為企業追求環境永續與長期競爭力的核心策略。
胡惠雲說,明年起企業繳納碳費時可使用碳權抵減部分費用。依碳費收費辦法,排碳大戶可申請以國內減量額度抵扣碳排量,上限為10%。若使用自願減量或抵換專案額度,可按1.2倍扣除;早期取得的先期專案額度則僅能以0.3倍計算,且限碳費開徵前三年使用。
然而,目前國內本土自願減量額度(碳權)仍相當有限。以元杉森林在台東池上71.97公頃平地造林為例,總種樹量約13萬棵,是全台首宗大規模自然碳匯新植造林專案。預估20年可吸收約21,600噸二氧化碳當量,並生產約4萬立方公尺國產木材,為企業提供可申報的自願減量額度(碳權)。
胡惠雲指出,台灣每年碳排放超過2億公噸,但自然碳匯吸收量僅約2000公噸,缺口高達九成。要實現2050淨零碳排目標,目前只是起跑點。「自然型碳移除」與「技術型碳移除」只是起跑前的場地整備,未來仍需長期投入。
他也比喻,自然型碳移除如同人類「永續調養生息的處方箋」,而技術型碳移除則像「短期特效藥」。元杉森林致力於推動以自然為本的造林復育與碳權交易,並透過生物多樣性及生物信用額度,達成生態平衡與永續正成長。他呼籲企業加入《創森大聯盟》,以技術與資金共同實現自然解方,讓永續從環境願景走向實踐。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台灣退休準備亞太前段班!「百歲人生」目標仍7成民眾有財務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