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藝人沈玉琳驚傳罹患白血病,讓血癌話題再度引發關注。醫師指出,CLL屬於進展緩慢的血液癌,好發於60歲以上族群,初期症狀常被誤認為老化,患者往往在健檢時才意外發現。由於疾病潛伏期長,過去治療多以化療為主,但副作用強烈,對高齡族群相當不友善,也因此被稱為「沉默殺手」。

健保擴大給付BTK標靶藥 與國際治療指引接軌

中央健康保險署自2025年10月起,擴大給付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用於「非IGHV突變」第二線治療及「全基因表現型」第三線治療,預估兩年內將嘉惠約300名患者,並可為每位病患每年節省約180萬元治療費用。

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葉士芃指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病程及治療反應與「基因變異」息息相關,因此建議患者治療前進行基因檢測,以利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式。他表示,這次健保給付範圍的擴大,讓台灣治療與國際接軌,患者不論基因型別,都能在不同治療階段獲得更完善的照護選項。

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田豐銘醫師補充,臨床研究顯示,新一代BTK抑制劑可顯著延長疾病無惡化生存期,並降低約七成的疾病進展或死亡風險,療效穩定且耐受性佳。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柯博升也指出,國際最新《NCCN 2026年版治療指引》已明確建議,第一線治療應以標靶藥物為首選,代表CLL治療正式邁入標靶主導的新時代。

固定療程創新突破「短療程、長控制」提升生活品質

除了健保給付的重大進展,食藥署也於今年10月核准「雙標靶組合14個月固定療程」新適應症。這項新策略不僅讓患者能在短期內完成療程,還可在停藥後維持疾病控制,降低約三成疾病惡化風險,開啟CLL治療「可停藥」的新里程碑。

田豐銘醫師指出,CLL患者多為60至70歲族群,約九成伴隨高血壓、糖尿病等共病,難以長期承受化療副作用。固定療程的出現,讓治療更有彈性與預期性,不必終身服藥,也能避免長期用藥的毒性累積,讓患者生活更容易回歸常態。

葉士芃理事長強調,這項創新療法讓治療思維從「等待復發再治療」轉為「主動長期控制」,更符合精準醫療趨勢。柯博升理事長也指出,固定療程能有效控制醫療成本,讓健保支出與家庭財務規劃更具可預測性,對高齡患者與照護者的心理支持也有正面影響。

血癌治療新曙光 患者重拾生活希望

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表示,政府積極推動健保擴大給付與新藥核准,讓血癌患者不再陷入「有病難治」的困境。基金會多年來也協助建置「血癌友善病房」,並推出「血癌攻略LINE機器人」,在疾病教育、心理支持與治療導航上提供即時協助。

隨著健保給付擴大與新療法問世,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療不再只是漫長等待,而是邁向更有選擇、更有希望的未來。對患者而言,這不僅是一場醫學的突破,更是一場「能夠重新掌握生活」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