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中分院執行長黃新鉗表示,花東縱谷是大自然留給東臺灣的瑰寶,工研院長期以科技搭台,從花蓮、太巴塱到富里部落打造創生聚落,讓青年返鄉圓夢,催生文化傳承與復育。去年為加速花東震後復甦,首度推出「漫遊縱谷,愛在花東」活動,吸引許多民眾與車友前往觀光旅遊、體驗在地人文風情,進一步帶動周邊消費與經濟人氣。
黃新鉗說,今年持續接棒,結合「AI智慧地陪服務」、「全新路線」、「個人化紀念品」三大特色,讓民眾在花東縱谷18鄉鎮中的特色單車道、商家、博物館與風景名勝景點中,體驗專屬自己的AI智慧導遊。
工研院指出,今年共規劃10條登山步道與10條騎乘路線,其中,有6條路線可體驗「AI智慧地陪」功能,包括美崙山步道、林田山森林鐵道步道、米棧古道、東河橋遊憩區步道等4條登山路線,及七星潭路線、池上-關山路線等2條騎乘路線。透過路線定位服務與生成式AI、結合文字轉語音(Text-to-Speech;TTS)技術,遊客抵達景點,就可即時播放客製化解說內容,提升旅客對當地文化的理解與認同。
工研院表示,在總里程達400公里的路徑中,包括適合輕鬆體驗的鯉魚山、像綠色隧道般的羅山竹林、藏著林田山歷史故事的森林鐵道,以及能望見海天一線的大武觀海步道。無論是親子出任務、祖孫大挑戰,還是揪好友組隊闖關,都能收集美好的限定回憶。
另外,今年也結合數位掃描兌換機制,民眾完成指定任務即可至20個指定地點兌換在地特色禮品,例如活動運動毛巾、以花蓮蛇紋石搭配石資中心的「石材多維異形加工技術」製作的刮痧板,展現地方創生應用,歡迎民眾透過健行筆記(https://reurl.cc/x3Y3Eb)或Velođash APP(https://reurl.cc/Y3M3jL)報名。工研院也將透過民眾的實測與回饋持續優化系統,協助各地打造智慧觀光導覽科技平台,以科技協助「觀光超人」成為支持地方經濟的關鍵角色。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