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日前組團訪台,成員包括立陶宛前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及大西洋理事會印太安全計畫主任加勞斯卡斯(Markus Garlauskas)。一行人與副總統蕭美琴及外交部長林佳龍等交換意見。
大西洋理事會昨天晚間刊出加勞斯卡斯訪台心得。內容指出,加勞斯卡斯在台灣一週,與多位民間產業領袖及政府官員會面。
加勞斯卡斯說,與他交談的大多數人因美國的軍事支持而受到激勵,因為這些人覺得「基本上必須靠展現自己有意願並且有能力作戰,來贏得這份支持」。例如,台灣正持續增加國防預算。
總統賴清德9月勗勉國軍時表示,明年度的國防預算按照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標準將達到台灣GDP(國內生產毛額)的3.32%,可望在2030年前達到GDP的5%。
台灣之所以急於強化備戰,還有另一個原因。加勞斯卡斯說,上週他接觸的一些台灣人士假設,在遭受初步攻擊後的「第一週甚至兩週」,他們將必須在「幾乎沒有直接軍事支援」的情況下「撐住並反擊」,以等待國際夥伴動員軍力。
「台灣可能得先展現出堅定抵抗、不願投降的決心,國際社會,包括美國,才會願意全面支持其防禦。」
加勞斯卡斯在美國政府任職近20年。2014年7月至2020年6月,他被任命為國家情報會議北韓問題國家情報官,隸屬國家高級情報部門。
身為國家情報官,加勞斯卡斯領導美國情報界對北韓問題進行戰略分析,並擴大與非政府專家的分析合作。他也為總統過渡交接及美國北韓高峰會等高層政策諮詢提供直接的分析支援。
去年全球最大規模的「環太平洋軍事演習」(RIMPAC)於6月舉行,中國未受邀。加勞斯卡斯當時受訪表示,RIMPAC於2014年和2016年曾邀請中國,但卻引起反彈,因為中國對此加以利用,「這絕對讓美國及其盟友覺得上當」。
加勞斯卡斯指出,中國實際上是把那當作收集情報的機會,並在國際水域建造更多的人工島嶼並將其軍事化,於RIMPAC舉行的前幾個月在台灣進行咄咄逼人的演習,更用水砲攻擊菲船。(中央社)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