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川普的模糊立場引發戰略焦慮

文章指出,川普與前任總統拜登在台灣議題上的立場形成強烈對比。拜登在任內四度明確表示「美國將出兵保衛台灣」,而川普則從未做出類似承諾,反而採取懲罰性經濟手段,如對台灣商品課徵20% 關稅,並要求台積電赴美設廠。

評論認為,這種模糊態度及他對台灣的輕蔑發言——如指責「台灣偷走美國的晶片產業」——加劇了外界對川普重返白宮後可能削弱對台防衛承諾的疑慮,「讓台灣再次陷入戰略焦慮之中」。

二、「放棄東亞」傳聞引發波瀾

《金融時報》引述華府消息人士指出,五角大廈正研擬將防務重心調整至「西半球」,意味著美國或將縮減在東亞的軍事存在。此一傳聞在台灣社會引起焦慮,卻讓中國民族主義輿論振奮,認為「美國終將拋棄台灣」。

作者分析,這類推測雖有誇張成分,但確實反映出川普執政下可能出現的戰略重構風險。即使美國減少軍事介入,台灣仍具備頑強的自我防衛能力與堅實的國際牽制網絡;北京若以武力犯台,仍將面臨極高的政治與經濟代價。

三、半導體是地緣政治的核心命脈

台積電(TSMC)掌握全球約九成先進晶片產能,是高科技產業與軍事設備的共同關鍵。若中國掌控台積電,等於控制全球科技供應鏈命脈,對美國構成經濟安全的致命威脅。

因此,即便川普個人對台灣缺乏情感連結或民主價值共鳴,出於國家利益考量,美國仍難以容忍中國主導半導體產業。

四、「第一島鏈」與太平洋權力平衡

評論強調,台灣的地理位置是太平洋戰略防線的關鍵一環,與日本、菲律賓共同形成「第一島鏈」,阻止中國海軍向外太平洋投射力量。若美國放棄台灣,不僅象徵太平洋霸權的讓位,也會讓亞洲盟友質疑華府的安全承諾。作者指出:「放棄台灣,等於默認中國霸權,也是一種戰略自殺。」

五、戰爭與封鎖的兩種劇本

根據美國智庫的最新評估,若中國全面入侵台灣,將是「史上最複雜、最危險的軍事行動」,解放軍可能需付出數萬人傷亡與百艘艦艇損失。相較之下,海上封鎖雖風險較低,卻難以持續半年以上,且將引發全球供應鏈中斷與外交危機。

同時,台灣民調顯示,超過三分之二的民眾願意奮戰到底,顯示社會整體防衛意志強烈。

六、結語:川普「口誤」恐成戰爭引信

《金融時報》最後警告,若川普重掌白宮後再度以輕率口吻談論台灣議題,恐讓北京誤判美國立場與反應強度,從而引發危險的誤判。

作者寫道:「若川普真想被記住為締造和平的總統。就不能用一句失言,意外打開中國侵台的大門。」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韓國反中情緒高漲 首爾咖啡廳表明「不接待中國客人」惹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