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明,鴻海四大業務涵蓋系統設計、系統組裝、模組與元件,展現系統整合、供應鏈管理、自動化與技術研發等優勢。憑藉規模、自動化、垂直整合與研發能量,鴻海在系統組裝市場中市佔約45%,不僅是全球ICT產業關鍵夥伴,更是AI伺服器與電動車(EV)領域的重要供應者。
劉揚偉指出,AI仍是明年最重要的成長動能。鴻海不僅生產AI伺服器,也向上整合零組件、向下延伸至資料中心建置,打造完整AI硬體生態鏈。集團並投入AI應用與資料中心營運,推出自研「FoxBrain」大語言模型,聚焦智慧平台、自駕車與製造應用,目標成為繁體中文最具影響力的AI模型之一。
他透露,客戶對算力需求依舊強勁,今年全球AI機櫃出貨量約3至5萬櫃,明年有望倍增至5至6萬櫃,甚至上看10萬櫃。為滿足需求,鴻海已在美國德州、威州、加州及俄亥俄州擴大AI伺服器產能與測試能量,強化自動化生產與產品良率。
鴻海與NVIDIA合作於高雄建置超級電腦中心,成為集團AI布局重要里程碑,也是NVIDIA在台首家雲端合作夥伴(NCP)。未來將提供算力服務予產官學界,展現鴻海從AI硬體整合者躍升為主權AI推動者的企圖。
針對與東元電機換股後的合作進展,劉揚偉指出,雙方已密集召開會議,並在台灣國家算力平台(NCP)計畫中展開實質協作。雙方聯手開發的模組化資料中心(Modular Data Center)產品,預計將於2026年起陸續出貨,相關成果也將於HHTD25亮相。
劉揚偉預期,新一代AI機櫃量產將於第四季快速爬升,出貨季增幅上看雙位數,未來一至兩季仍維持成長,但增幅將逐步趨緩。鴻海在GPU與ASIC架構AI解決方案上均能滿足客戶需求,市佔均超過四成。明年GPU與ASIC市場比重約8比2,鴻海產品組合將趨近該結構,隨CSP加速投入ASIC基礎建設與推理應用,2026年相關出貨可望持續成長。
面對法人關注資料中心布局,他表示,鴻海正積極發展模組化資料中心(MDC)服務,扮演「統包商」角色,整合集團內IT設備、AI伺服器、機櫃與冷卻系統等供應能力,專業機電與防護系統則由策略夥伴執行。此舉將讓鴻海AI價值鏈延伸至資料中心,帶動毛利率提升。
針對AI伺服器出貨是否有瓶頸,劉揚偉回應,目前機櫃製造的主要挑戰在於結構複雜、線纜超過5000條,測試需時,但「大部分瓶頸已逐步解除」,未來延宕情況將明顯減少。
鴻海財務長黃德才補充,第四季AI伺服器出貨量可望維持高雙位數成長,但整體雲端與網通業務將以「顯著成長(significant growth)」為指引,明年毛利率與營業利益率將與今年相當,反映AI伺服器、電動車與雲端事業的穩定獲利結構。
劉揚偉指出,與合作夥伴針對模組化架構的協作效益可望明年顯現,並預告11月21日「HHTD鴻海科技日」將展示鴻海AI資料中心垂直整合的完整能力。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