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榮欽發文分析,館長在直播中並未否認李慶元所提的影片、錄音及對話紀錄,等於間接承認證據存在。在證據無法否認的情況下,館長採用四種方式試圖反駁:性愛影片存在於自己的手機,但手機放在辦公室,其他人可接觸。錄音為「選擇性公開」,僅曝光對對方有利的部分。對話有可能遭斷章取義。事情多為10年前發生,細節難以記憶。沈榮欽指出,第四點刻意模糊焦點,因部分對話提及汪小菲、蔡董與赴中國等事件,顯然為近期發生。

沈榮欽指出,館長直播的核心策略並非先回應爆料內容,而是先描述李慶元等人「因為缺錢而勒索2000萬」、以及「忘恩負義」等行為,藉此替對方貼上負面標籤。他分析「觀眾只要先接受館長對李慶元的人設,就會在相同框架下解讀爆料,對證據自然產生懷疑。」這種敘事技巧能有效強化情緒反應,使館長粉絲更容易相信館長的說法。

沈榮欽強調,若從邏輯層面檢視,館長直播內容存在多處矛盾,例如赴中國的理由、一會稱為做生意,一會又稱是和平大使;或是蛋捲店開幕目的,一下為「照顧兄弟」、一下又說與政治立場相關。他認為,這些矛盾會讓具備較高理性判斷能力的觀眾產生質疑。

沈榮欽表示,許多民眾的觀感並非建立在理性,而是受情緒影響。他解釋,館長長時間描述對方「無情、貪財」,就是意圖激起觀眾情緒,使大腦的理性功能受到壓制,進而提高說服力。最後指出,類似的說服模式也常見於政治人物,「只要能讓支持者相信對方足夠邪惡,自己的一切行為便會被視為微不足道。」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館長陷毀滅式爆料 謝和弦認「脫粉」:他是一個傷人無國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