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點:三十年舊系統僵化,產業陷入「活到老學到老」困境

報關作為全球物流效率的隱形關鍵,卻長期受困於高門檻與低數位化的結構。楊皓博指出,現行報關系統多源自1990年代政府推動電子化時期的產物,屬於「工具化」而非「平台化」設計。這種封閉架構導致新應用無法生長,新進人員學習成本高,產業陷入「活到老、學到老」的困境。

楊皓博強調,Aboard AI 的目標是將報關從單純的行政手續,轉化為驅動數位經濟的商業循環。

解方:AI Agent 驅動,「先講求不傷身」的無痛升級

不同於市面上試圖推翻舊系統的激進做法,Aboard AI 採取**「先講求不傷身,再講求降本增效」**的策略。楊皓博團隊研發出能與既有系統並存的「智能外掛」,讓業者在不改變核心架構的前提下,實現數位轉型。

Aboard AI 的解決方案包含兩大互補結構:

貨代端(Forwarder)— AI 報關協作平台(CSP): 透過 AI 自動化處理文件判讀與資料比對,效率提升 2 倍以上,並能無縫串接舊系統。
貨主端(Shipper)— 全球關務系統(GCS): 提供企業級資料透明化,協助貨主進行風險預警,並以此數據活化信用保險與供應鏈金融。
更具突破性的是 AI Agent(人工智慧代理人) 的導入。相較於傳統自動化,AI Agent 能自主判斷任務、跨平台抓取資料、生成文件,甚至學習資深員工的經驗,避免知識斷層。這讓報關流程從「自動化」進化為「智慧化」,真正將人力從繁瑣操作中解放。

儘管報關常被視為冷門領域,但台灣市場規模實達百億元級,且擁有極高的數據含金量。Aboard AI 雖成立時間短,但憑藉技術壁壘與不到 3 個月完成 MVP(最小可行性產品)的開發速度,已展現強大潛力。

目前,在 NiEA 全國創新創業總會引薦下,Aboard AI 已與台驊控股旗下的台灣航空貨運承攬及專注半導體設備的三錸企業展開策略合作。三方採取「前店後倉」模式,整合報關、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並在美國成立經銷公司,這套「台灣製造」的 AI 解決方案將與客戶共同出海。欲近一步了解Aboard AI系統,可上網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