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過去多年深受慢性腎臟病困擾,平均每八名成人就有一人受影響,卻僅有約一成真正知道自己罹病。儘管如此,透析人數已在近年呈下降趨勢,顯示整合照護政策初見成效。隨著今年世界衛生大會(WHA)正式將慢性腎臟病列為全球優先的重大非傳染性疾病,台灣的這份新共識也被視為搶先部署,與國際標準接軌甚至更領先一步。
從「知道要做什麼」到「每一步怎麼做」 全台第一線醫護有了共同語言
衛福部常務次長莊人祥指出,這次共識不只蒐整最新臨床證據,更整合了多科別、跨層級的本土照護經驗,讓原本抽象的原則變成一條清楚的流程。過去醫師常知道三高必須控制在目標範圍內,卻缺乏明確指標告訴他們何時應調整藥物、何時該轉診腎臟科。結果臨床上常見不同科別標準不一致,有些患者在轉診過程中失去追蹤,甚至錯過黃金介入期。
台灣腎臟醫學會秘書長許永和強調,新共識明確訂出達標數值,也列出轉介時機,讓醫護人員有統一依循的流程,不再需要自行摸索。這對第一線來說不僅提升效率,也能減少病患在醫療體系中「被漏掉」的風險,讓患者不會因而錯失黃金介入時機。
腎病高盛行卻低自知 雙指標篩檢、分級管理成臨床關鍵
根據健保署資料,加入腎病共照計畫的患者,十年內進入透析的風險僅為未加入者的十分之一,顯示早期預防確實能延緩病程惡化。健保署署長陳亮妤指出,台灣 CKD 盛行率高,但低自知率造成大量隱性患者。提升篩檢率、讓民眾更快知道自己的腎功能狀況,是當前的重要任務。
台灣家庭醫學會監事會召集人施錦泉指出,只要腎絲球過濾率(eGFR)或蛋白尿檢驗任一項異常並持續三個月,即可診斷為慢性腎臟病,因此兩項檢查都不可少。台灣腎臟醫學會監事邱怡文說明,臨床會以 eGFR 與尿蛋白(UACR)作為風險分層基礎,再依風險高低制定個別化治療策略,才能精準減少惡化速度。
對許多患者而言,腎病常不是單一疾病,而是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交纏。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李貽恒提醒,跨專業團隊的協作至關重要,因為三高控制標準需要因應腎功能階段調整。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楊偉勛亦指出,治療不該只看數字,還需根據年齡、共病與生活習慣調整策略,包括戒菸、合理飲食、規律運動等,都直接影響腎功能與整體預後。
臨床上若遇到腎功能惡化快速、蛋白尿嚴重或血壓難以控制,邱怡文強調必須及早轉介腎臟科,並運用具實證的藥物治療,才能有效降低併發症與未來洗腎風險。
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陳宏麟理事長也提醒,關鍵在於及早辨識高風險族群並落實定期腎功能檢查,具任何風險因子者應每年篩檢,一般成人亦應依年齡定期追蹤,以便早期發現、及時介入。
WHA 將 CKD 納入優先疾病 台灣早已超前部署、打造國際示範
國健署署長沈靜芬表示,台灣近年積極推動慢性腎臟病防治,包括下修成人健檢至 30 歲、全面強化腎功能檢查、在社區與基層推動腎病識能等,都是為了讓民眾更早識別風險。WHA 將 CKD 納入全球優先關注疾病,更證明台灣多年來的方向正確,而這份共識的推出則是進一步把政策落到臨床端的重要里程碑。
莊人祥指出,台灣具備完整的健保體系與涵蓋全民的健康資料,是推動整合性慢病照護的最大優勢。此次推出的臨床照護流程共識,象徵慢性腎臟病防治正式邁向成熟階段,並為「2030 年降低三高慢病標準化死亡率三分之一」的國家目標奠定基礎。
隨著可直接操作的照護SOP正式上路,台灣從治療、預防到追蹤的腎病照護體系將更完整,也讓患者在不同科別、不同醫療層級之間,都能獲得一致且有品質的醫療。台灣正以更明確的路線圖,朝「健康台灣」踏實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