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年破萬人確診 B肝是最大風險 疫苗斷層世代更要注意
根據最新癌症登記資料,台灣一年有超過一萬名民眾確診肝癌,發生人數在十大癌症中排名第四,死亡更高居第二,平均每小時就有1.2人確診肝癌。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醫師談及,慢性B型肝炎是台灣人罹患肝癌的主要原因,台灣雖自1986年起替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成功降低年輕世代感染率,但1986年前出生的成年人仍屬於「B肝疫苗斷層世代」,感染風險明顯較高。此外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暨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楊培銘醫師也指出,曾接受血液製劑、洗腎、免疫不全、器官移植者以及家族中有B肝感染者,都是高風險族群,更需主動進行篩檢。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多年來透過外展篩檢計畫,仍能在無症狀民眾中找出肝癌案例,顯示「不知道自己帶原」仍是台灣防治最大的破口。
B肝防治三要:要知道、要追蹤、要治療 忽略追蹤恐錯過治療時機
楊培銘總執行長強調,B型肝炎一旦感染並轉為慢性帶原,病毒無法完全根除,但只要透過規律追蹤與適當治療,就能大幅降低進展為肝癌的機率。所謂的「肝病三部曲」包括肝臟發炎、肝硬化到肝癌,這是長期反覆發作造成的結果。因此B肝帶原者務必落實三項原則:主動篩檢、規律追蹤以及在需要時接受抗病毒治療。同時也特別提醒,即便血液檢測一時轉為陰性,也不能因此中斷追蹤,過去就曾出現民眾因誤以為已「沒事」而停追蹤,直到出現明顯不適才發現肝臟已有巨大腫瘤,錯失治療契機。所以若已有肝硬化,應每三個月檢查一次;尚未肝硬化者也至少要半年回診追蹤。
病毒狀態會變動 定期追蹤是防癌關鍵 及早治療有望達成功能性治癒
目前國際治療目標著重於「功能性治癒」,也就是在停止治療後,患者仍可維持測不到HBsAg與HBV DNA至少24週。台灣目前以口服抗病毒藥物為主要治療方式,雖能有效抑制病毒複製、降低肝硬化與肝癌風險,但要達到功能性治癒仍具挑戰。高雄醫學大學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肝膽胰內科余明隆校長指出,病毒會隨時間變動,有時沈寂、有時活躍,因此追蹤絕不能間斷。一些醫院已建立主動追蹤機制,只要B肝病患未按時回診,醫護人員便會主動聯繫提醒,藉由提高追蹤率,及早發現病毒活動甚至腫瘤變化,增加治療成功機會。
台灣C肝消除領跑亞洲 B肝防治成下個關鍵戰場
台灣在C型肝炎的防治成果已領先亞洲,衛福部計畫於今年底向世界衛生組織申請「C肝消除」認證,若成功將成為亞洲第一個達標國家。專家認為,C肝的成功經驗證明,只要政府、醫界與民間合作,就能在短時間取得巨大進展。厚生會近日公布《2025國家肝炎政策建言書》,期望以同樣方式推動B肝防治。專家呼籲政府持續擴大篩檢、提升追蹤與治療覆蓋率,醫療體系則需強化病患管理與醫師教育,民眾更應把握「39歲至79歲終身一次免費B、C型肝炎篩檢」的政策,落實早篩早治、拒絕肝癌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