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年以來,LED 牆多被視為商業廣告版位,但此次「unfolding《介面的展開》」主張將螢幕從純行銷工具解放,化為城市的「共感介面」。策展團隊指出,unfolding 意指從單一用途「展開」多重想像:展開城市的界面、展開感官的界線,更展開人與科技共生的想像力。當巨幅曲面影像進駐人們的日常動線,行人不再只是觀看者,更成為作品呼吸的一部分,走路的速度、抬頭的角度,都可能改變你與作品的相遇方式。

首展集結四組國內外藝術家與團隊,為曲面螢幕量身創作,讓科技與美學同頻共振。曾參與大阪世博的台灣團隊 if+ 帶來《苔域浮層》,將漂浮的苔蘚生態系、滾動的綠球藻化作立體微觀景緻;夜幕低垂,霓虹、車流與建築燈火映入影像層層疊合,形成自然與人造之間的動態縫合。台灣藝術家 吳克軍 的《DigiScape - Synchronic Tides》以風吹落葉與穿窗日光為靈感,在透明感十足的影像空間中模擬「潮汐式」流動,像是把時間的脈動搬進城市中庭。英國創作團隊 Universal Everything 以《We Are All Unique》讓無數角色在螢幕上起舞,顏色、材質、步態皆各自獨立,卻在節奏裡同框共融,投射出多元城市的包容與活力。韓國藝術家 Yiyun Kang 的《VANISHING 2.0》延續其對「消逝」的關懷,在有機與機械之間描摹一種「糾纏的未來」(entangled future),當原有物種退場,新型生命在龐大光幕上生成、蔓延,提醒人們思索環境與生態的臨界點。

硬體規格亦是此次關注焦點。展出採用 高 6.7 公尺 × 寬 47 公尺 的超高解析度 曲面 LED 與 5.1 聲道音響,以建築等級的曲度與像素密度,呈現近距離仍細膩的光影層次,聲畫同步打造沉浸式街頭劇場。策展團隊直言,這不僅是一塊螢幕,更是一座「城市能量放大器」:白天與夜晚、晴朗與落雨、通勤與逛街的人流,都會為作品疊加不同風景,讓每一次經過都像重新開展一頁。

從 紐約時代廣場、首爾 COEX 到 倫敦皮卡迪利廣場,大型戶外螢幕早成全球城市展示文化力與創意系統的重要舞台。unfolding《介面的展開》 將此模式帶入台北信義街區,透過策展語境與在地步行經驗,將公共空間轉化為共同記憶的舞台:上班族抬頭換氣、旅人短暫駐足、親子推車經過的片刻,皆能在此被光影溫柔收納。與其說這是「觀看」,不如說是一場被城市擁抱的參與式展演。

策展理念的核心,在於以「公共性」串起科技、藝術與生活日常:當作品不再受限於票券、場次與開館時間,當最尖端的曲面顯示與聲學配置走上街頭,藝術就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屬體驗,而是都會生活的必然風景。宏宣科技媒體表示,未來將持續邀請國內外藝術家輪替展出,讓這面曲幕成為臺北的當代藝術視窗,也讓「看見藝術」成為信義計畫區最日常的動作。

想更近距離感受光幕的呼吸,不妨在傍晚走一趟 A9。當車潮與人流交織、天空逐漸轉藍的那幾分鐘,影像與城市會抵達一種難以言說的平衡——你會發現,LED 不只是廣告載體,更是城市與你之間展開對話的介面。這便是 unfolding 的意義:展開的不只是畫面,更是感官與想像力。

展覽/合作洽詢
LED 螢幕商業廣告:Yabitsai@stmedia.com.tw
藝術家採訪與展出:Judy Chan(myblog.judy@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