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眼科榮譽總院長林丕容醫師表示,EVO ICL術式在安全性與穩定性上表現卓越,堪稱「人類視力的第四次革命」。全球臨床植入已突破3百萬例,為角膜厚度不足、近視度數過高或不適合雷射矯正的患者,提供另一項安全且高品質的視力矯正選擇。EVO ICL具備可逆性與微創的特點,術後恢復快、舒適度高,深受醫界與專業知識族群青睞,特別在醫療及科技新貴工程師圈中引起高度話題及熱烈討論。
知識型YouTuber、同時也是小兒科醫師的蒼藍鴿,近日親身體驗EVO ICL視力矯正手術,從術前評估到手術體驗,親自感受並深入了解整體流程。他分享自己雙眼近視約400度、散光50度,多年來一直有矯正近視的念頭,但由於夜間瞳孔放大達7毫米,比一般人常見的5至6毫米更大,對夜間視覺品質自然格外重視,成為他遲遲未動手術的重要考量。儘管蒼藍鴿的太太曾接受近視雷射並恢復良好,他也對手術原理相當熟悉,甚至親眼見證家人的成功經驗,但他坦言仍未立即決定。直到接觸EVO ICL後,因其「後房型晶體」設計具備高度安全性與可逆性,且在夜間視力表現上能維持穩定、清晰的對比與亮度,才讓他改變想法、下定決心接受手術。EVO ICL 對於角膜厚度不足、近視度數較高或角膜形態不適合雷射矯正的患者而言,是另一項安全且高品質的矯正選擇,且具備可逆性與微創特點,術後恢復快、舒適度高,視力清晰、夜視力佳,讓越來越多患者能安心享受自然視界。
蒼藍鴿提及EVO ICL的可逆性是選擇它最關鍵的原因,身為醫師的他清楚知道任何手術都有風險,但EVO ICL保留了完善的「退場機制」,若視覺表現不如預期,或未來需要其他治療,晶體都能安全取出,不會改變角膜結構。這點在臨床上其實意義很大,因為患者多了一份調整與安全的空間。蒼藍鴿整個手術過程比他想像中更快,一眼大約15分鐘就完成,隔天視力就恢復到1.2,可以如常上診工作,讓他非常驚艷。
大學眼科院長葉威毅醫師補充說明,新型EVO ICL安全性提升的另一個關鍵是「微中央孔設計」,以往「前房型 ICL」將晶體固定在虹膜表面,為避免阻礙虹膜及晶體間的房水流通,必須搭配虹膜周切手術,利用雷射在虹膜上製作孔洞,增加整體手術複雜度。新型EVO ICL為「後房型」設計,晶體置於虹膜與天然水晶體之間,同時搭配「微米級中央孔」技術,使眼內房水能自然流通,保持眼內良好的代謝循環,維持天然水晶體健康,長期穩定於眼內,提升整體手術舒適度與安全性。
EVO ICL晶體的材質特性是手術長期穩定與安全舒適的重要關鍵之一。大學眼科院長陳威霖醫師表示,EVO ICL採用瑞士專利Collamer®高生物相容性材質,含高度親水性膠原蛋白成分,能與眼內組織長期自然共存,展現極高相容性,且柔軟結構可舒適長存於眼內。陳威霖提及近期手術患者案例為一年輕住院醫師,因長時間工作不適合配戴隱形眼鏡,諮詢近視雷射時才知自身角膜厚度不足以負荷她的1200高度近視,得知專利的Collamer®材質可長期穩定放置於眼內,讓她非常安心,術後視力達1.2,不論工作、生活都像獲得新生般自在。
大學眼科主任胡裕昇醫師表示,EVO ICL的安全、可逆、微創傷口、復原快速等優勢,讓著重專業技術及細節的工程師們在高壓快節奏的生活中有更多元的選擇,胡裕昇提及近日電路工程師案例,因高度近視及高度散光遲未下定決心接近雷射矯正,看到EVO ICL上市消息,專利材質及新科技的後房設計,讓他立即安排檢查,術後雙眼視力1.2滿意度極高,便大力推薦家中兄弟及同事,並分享弟弟也將在本月完成EVO ICL手術。胡裕昇提醒,並非所有人都適合進行此項手術,仍需由醫師進行詳細檢查與評估,術後也需定期回診檢查,並維持良好用眼習慣,才能確保長期視覺品質維持穩定。